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2月07日

聚力城乡融合 打造和美乡村

苏晓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对“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稳定和发展两个大局,把“和美”两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促进农业全方位转型升级、农村系统性全面进步、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打造新时代布局美、产业旺、环境好、乡风纯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绘就了一幅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绚丽新画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作出的最新回答,是在科学把握乡村建设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和”体现的是内在气质,和而不同、和谐共生,体现的是“万物齐一”“民胞物与”的总体性诗化关联;“美”体现的是外在形象,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体现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整体性规划建设,两者是宜居宜业乡村的“一体两面”,统一于和美乡村建设的自然美、人文美和生活美,内涵十分丰富。

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成都要推动大美乡村与公园形态有机融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优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绘就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图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要全面夯实粮食安全生产根基。加强气候监测,搭建智慧化农业监测平台,提高天气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对气候灾害的监测力度,有效规避气候带来的风险。提高对农膜、秸秆的有机循环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废弃物再生,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要提升耕地效能。综合考虑成都平原气候、土壤等条件,推进耕地质量建设,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促进粮食产能提升,提高资源和土地的适配性。

其次,要推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要念好“产”字经,促进家庭产业经营性收入增长,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三农”领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稳定预期,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注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要充分依托乡土特色资源,走一二三产业相加融合之路,横向上融合农文旅体教,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储服,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提升产业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市场品牌价值。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农业共营制”的制度优势,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构建制度化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培养爱农业农村、有知识情怀、懂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在技术应用、全产业链条打造和产品营销销售等方面合作,共同参与收益,共享发展成果、共担责任风险。

第三,要协同推进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结合农村结构新变化、技术手段新方式和治理理念新要求,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衔接,聚焦基层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进乡村基层民主建设,科学规范村民议事主题、程序和过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乡规民约作用,促进乡村有效治理。要进一步完善微网实格治理机制,积极引导各种资源和力量进入“微网格”,根据人口数量、群众生活习惯和服务半径优化网格设置,配强网格力量,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向末端延伸。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数据+网格”的“人—技”合二为一,形成更加精准、精细、精致的网格化服务。要涵育农村新风新貌,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树立文明典型,用榜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打造民风淳朴、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

最后,要积极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把城市产业形态、空间结构和功能建设与全域乡村基础设施、空间形态和生产生活进行通盘考虑,打破传统城乡边界,优化功能布局,重塑城乡形态,实现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要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并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构建长效机制,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服务效能,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校)

--> 2024-02-07 1 1 成都日报 c127790.html 1 聚力城乡融合 打造和美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