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解民
除了那些传统的热闹温馨,在这个即将到来的除夕夜成都人还可以期待一场前所未有的场面:除夕当日23时40分,3000架无人机将同步升空表演,画面跨度达800米,持续20分钟,直到新年零点钟声敲响。
由于科技感的赋能,这场炫酷的表演将再一次刷新这座人文历史厚重的城市幸福体验;表演的画面分别以“龙腾长空”“芙蓉花开”“天府画卷”“‘花花’拜年”“神鸟亮‘平’”“福耀中华”和“新春祝福”命名,充满了暖暖的年味和温馨的祝福。
这场盛大的表演,也勾勒出以低空飞行器(主要是无人机)为主导的低空经济的未来。
新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当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推动发展低空产业,中国已经在一些领域形成了领先优势,应该努力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低空经济将在便利企业经营、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法国大文豪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思想。”
毋容置疑的是,翱翔天空并承载着科技创意和人类想象力的无人机,正在成为新经济形态标志性符号。
“无人机”
能扮演哪些角色?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行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的通俗称呼,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身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可以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无人机系统由飞机平台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和地面控制系统组成。
无人机可以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回收时,可与普通飞机一样自动着陆,也可通过遥控用降落伞或拦网回收。
无人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英国军事航空学会希望研制出一种无需人驾驶而用无线电操纵的小型飞机,使它能够飞到敌方某一目标区上空,将事先装在小飞机上的炸弹投下去。1917年3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之际,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在英国皇家飞行训练学校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但试验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
1927年,由A.M.洛教授参与研制的单翼无人机成功地进行了试飞。该机载有113公斤炸弹,以每小时322公里的速度飞行了480公里,在当时引起了轰动。1934~1943年间,英国一共生产了420架这种无人机,并将其命名为“蜂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队曾大量使用无人靶机,并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过携带重型炸弹的活塞式发动机无人机对日军目标进行轰炸。
二战结束后,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家族也逐步壮大。时至今日,世界上研制生产的各类无人机已达近百种。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和遥控遥测技术的发展和在无人机中的应用,以及随着对无人机战术研究的深入,无人机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用于执行空中侦察、监视、通信、反潜、电子干扰等任务;同时,无人机和战斗机的结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武器系统——无人驾驶战斗机,在现代战争中,无人机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载人飞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对环境要求低、机动性好、飞行时间长和便于隐蔽等优点,成为21世纪陆战、海战、空战、天战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对未来的军事斗争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可以预料,在未来战争中,品类众多、功能各异的无人驾驶飞机,必将成为战场上的百变幽灵而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明星”。
不过,关于无人机发展的未来,更多的关注点则是在民用方面。
对无人机的钟情,首先来自物流业的需求。亚马逊前不久刚刚公布了自己打算用无人机解决送货难题的方案。很多知名电子商务公司为了满足客户快速准确发货的要求,纷纷把目光盯上了无人机。
零售行业的“追风”速度也不遑多让。比如,客户在挑选中意的衣服之后,只需要等上一个小时左右,商家就会派无人机把客户选择的衣服通过“空运”送到手上,客户还可以在家试穿送来的众多服装,然后把不要的衣服通过无人机再“空运”回去。
摄影和媒体行业也可以通过无人机获得更为精彩的照片和视频,无人机特殊的拍摄角度是许多专业摄影永远无法企及的水平,从而拍摄到更多的视觉精彩。
无人机在旅游度假业中也可以大展身手。景点和度假区可以通过无人机让消费者有更好的旅游体验。
安保和执法也可以得到无人机的助力。不论是安保任务还是执法任务。如果能在天空中安插一只“眼睛”,警察就可以更加容易地了解重点区域。消防员则可以用无人机搭载消防龙头,在人力难以到达的地方进行灭火作业。
无人机在抢险救灾中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地震灾情发生后,装载有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的无人驾驶飞机测绘应急车连夜赶赴盈江县实施无人飞机航拍任务。3月11日上午一架无人机起飞,对灾区全境进行了长达50分钟的航空摄影,成功获取到盈江灾区首批震后20平方千米、1000多张0.1米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利用无人机获取灾区影像正在成为救灾测绘应急保障的重要手段。
国家测绘局无人机专家关鸿亮说:“与其他观测手段相比,影像图可以更直观地进行灾后的灾害评估和重建决策。”
开放低空 无人机将“唱主角”
低空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一大优势在于立体,核心是飞行器和各种产业形态的融合。
低空也是一种发展资源。低空经济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涵盖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2021年被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无人机产业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无人机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近年来,我国无人机企业厚积薄发迅速成长,已成为全行业的佼佼者。2015年,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上的无人机展区中,中国企业占了一半。全球每卖出10架无人机,就有7架是中国制造。
无人机在物流投递、文化传媒产业和特种作业等领域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
2月5日,大疆放出了在湖南用无人机除冰的震撼场面,让观众感觉“极度舒适”。视频中,一款运载无人机负载23公斤铁棒,在-10℃环境下进行高压电线路覆冰清除工作。随着铁棒敲打到高压线上,两座电塔之间的高压线为之一震,线上的积雪和冰层也瞬间脱离,在空中形成一条长长的白线。而在以前,高压电线除冰,需要供电员工通过工具敲击,人工去除线路覆冰。相比于传统除冰融冰方式,无人机除冰无需停电,并尽可能在覆冰初期遏制覆冰快速增长速度,有效确保了电网平稳运行。
无人机也可以担当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优秀助手。无人机体积小而灵活,可以四处飞行,用强大的传感器收集数据。这些无人机可以很容易地在传统方法难以到达或危险的地方收集信息。建筑工地和开发项目的实时数据推动了私营和公共部门共同的成本削减目标。
去年1月19日,深圳市血液中心联合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共同开发打造的首个“5G+无人机血液运输智能空港平台”正式启用,并于8月21日开始试运行,覆盖两个试点医院,后期还将覆盖更多医疗机构,通过规模化推广应用开展常态化无人机血液运输。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深圳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无人机制造业高地。该市提出建设低空经济中心,打造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推广无人机末端配送业务,培育发展低空制造、低空飞行等新增长点。
去年5月,深圳市低空经济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仪式举行,成为推动深圳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专业性、权威性的决策咨询平台。《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是该市重点立法项目,也是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法规。
根据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全国有超过1.2万家无人机企业,年产值达到1170多亿元。其中深圳无人机企业1300多家,年产值750多亿元,产业链覆盖无人机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深圳的工业级无人机在全国市场占比约60%,无人机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90%以上。近年来,“向空中要发展”已成为驱动深圳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用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成功,激活通用航空、工业无人机等产业优势,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无人机可以随便飞吗?
业内专家表示,无人机行业要真正做到良性发展,一方面需要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国家能够逐步开放低空。“既要促进产业发展,又不能‘乱飞’。”
据透露,国家正在着手研究促进产业发展、明确监管的具体办法,包括开放低空空域等。相信在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管下,无人机的创新应用会越来越多,无人机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个新标志。
科技部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任伏虎表示,如果像大飞机那样,每一个航飞都需要经过层层从国家到地方军管和航管部门审批,就失去了无人机机动灵活的意义。
早在2017年,中国民航局宣布了一系列加强无人机管理的举措;2017年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实行实名登记注册;建立无人机登记数据共享和查询制度,实现与无人机运行云平台的实时交联;发布民用机场保护范围数据;逐步规范无人机开展商业运营的市场秩序。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行业征求意见稿显示,进行实名登记的无人机为250克以上(包括250克)的无人机,登记信息包括拥有者的姓名(单位名称和法人姓名)、有效证件、移动电话、电子邮箱、产品型号、产品序号和使用目的等。
民航局正在制定使用无人机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的准入管理规定,针对发展特点和需求,拟将农林喷洒、空中拍照、航空摄影和执照培训四类主要经营项目列为许可对象,同时配套开发无人机准入和经营活动监管平台。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表示,无人机飞行前都需要报批。同时,还涉及安全问题和高成本,比如市内可能会撞到楼房、行人等。他强调,无人机仍具有研发意义。
业内人士认为,无人机在中国的商业应用最大阻碍来自政策而非技术。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执行秘书长、无人机管理办公室主任柯玉宝表示,我国无人机属于民用航空器,使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操作人员有证照,二是无人机要适航,三是飞行计划需要申报。其中,无人机适航这一点很难做到。
航空专家栾大龙认为,国内无人机市场相关政策非常不配套,没有明确的单独针对无人机的规定。尽管我国低空空域(1000米以下)一直在呼吁开放,但是并未正式立法开放。
出于对安全和隐私方面的考虑,世界各国至今尚未对民用无人机完全开放其监管政策。在空域监管上,如何将无人机纳入一般飞机飞行的空域,各国都遇到规范上的困难。因此,各国均对民用无人机的飞行做出不同的限制,这对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形成了必然的阻碍。但从无人机适航发展的历程看,各国的无人机适航工作都得到了本国工业部门的积极推动。
未来,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将不只局限于客观技术和设备的改善,对民用无人机的认识程度及主观的监管政策才是推动民用无人机普及的最终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无人机技术系统和飞行安全设施的完善,以及对于城市发展和空域管理的认知、技术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无人机产业将在未来不断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