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
众多文博藏馆采用多元化、沉浸式的呈现方式,赋予了静态文物鲜活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然而在热潮的背后,仍存在“走马观花式”旅游、文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
2
探索文旅新兴业态模式,蓄力跨风格融合,以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融媒形式,如以纪录片、短视频、真人秀等形式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品矩阵,持续优化创新产品内容
3
成都以文旅融合助力城乡融合,要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文化人、以旅兴业、以城带乡,发挥乡村旅游链接城乡的纽带作用,促进城乡多元产业、文化事业、要素配置、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可以让我们饱览山河之壮阔,文化可以深化对山河的认识,提升人文素养。文化与旅游融合,有助于传承文明、提高修养,培养家国人文之爱。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活动。春节期间,人们除了欢庆新年到来,也会走亲访友,或探馆逛展、携子郊游……如何让游客沉浸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发挥乡村旅游链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本期《锦观智库》采访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鲁力,从“以文塑旅”的视角,以“激活”“破圈”“跨界”三个措施为抓手,建言成都凭借文化魅力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潜力。
激活
赋予静态文物鲜活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
锦观智库:随着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文博场馆日益成为游客热衷打卡的旅游目的地。成都全市登记管理的博物馆已有183家,其中国家级博物馆就有20家。我们如何挖掘和激活这些文博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鲁力:随着人民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旅游行业不断被重塑,文旅融合趋势愈加凸显,“文博热”正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亮点之一。众多文博藏馆采用多元化、沉浸式的呈现方式,赋予了静态文物鲜活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然而在热潮的背后,仍存在“走马观花式”旅游、文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推动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以研学教育为抓手,打通多元个性发展新赛道。依托文博资源优势和消费者个性化文旅需求,策划差异化研学模式,打造亲子研学、特种兵研学、高端研学等多角度产业链;拓展“博物馆+”模式,与社区、企业、政府等多方联动发展,整合各方力量,多维赋予文博资源独特内涵;平衡好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关系,权威性与个性化的关系,严格把关研学质量,真正做到“研之有道”。
以夜间经济为契机,打造城市文化消费新地标。成都在这方面有不少实践和探索,与春熙路、望平街等热门景点多核联动,打造成都新“十二月市”、夜游锦江等活动,激活文博资源,展现成都底蕴,全域全时地发展文旅;立足时代热点及成都特色,坚持迭代更新,优化“夜游成博”等已有系列活动;各级政府出台鼓励措施,如增设公共交通专线,并予以一定补助,缓解文博场所的运营成本压力,激发“夜经济”消费潜力。
以建圈强链为纽带,加强文博资源共享新生态。共享成都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的流量红利,辐射带动周边小众博物馆的发展,可推出文博旅游套票,开展跨馆集章打卡等联合活动;借热门博物馆之力,IP联名赋能,增强非网红博物馆文创IP设计,同时巧借用户生成模式,提升消费者参与感,助力文博IP变现;开展巡展活动,全面流动扩大影响力,完善博物馆生态圈及产业链,优化成都文旅空间发展格局等。
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描绘智慧文博发展新蓝图。全面推进博物馆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基础性建设,打造智慧博物馆云平台,构建系统知识图谱,致力全生命链条数字化,形成数字孪生博物馆持续发展新业态;创新应用场景,用好用活文博资源,例如,成都博物馆5G+智慧文创馆落地,解锁了“5G+文创+零售”新玩法;开启博物馆元宇宙模式,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破圈
打造Z世代人群喜闻乐见的文旅产品
锦观智库:据统计,我国1995年—2009年出生的Z世代人群高达2.6亿,该年轻群体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力。如何将游戏、影视、音乐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传统民俗、历史文化,打造出可沉浸、可触摸、可体验的优质文旅产品,让传统文化寻求现代表达?
鲁力: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中已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孵化《王者荣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文创IP,出品了《只此青绿》《汉化日记》等多部爆款。未来,成都在加强多方联动、增加优质供给、打造精品线路、彰显地方特色上仍大有可为。
不拘一格混合跨界,各式融媒助力破圈。立足天府资源禀赋,着力跨场景发展,推动巴蜀文化融入休闲街区、艺术园区、文娱场区等,例如成都大运会期间,吉祥物“蓉宝”射箭裸眼3D体感交互游戏霸屏春熙路3D大屏;探索文旅新兴业态模式,蓄力跨风格融合,以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融媒形式,如以纪录片、短视频、真人秀等形式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品矩阵,持续优化创新产品内容;屏网端微全平台同频共振,多视角立体化地呈现成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讲好巴蜀文化背景下的成都故事。
新兴数智技术驱动,虚实结合沉浸体验。利用现代科技加持赋能,加快成都文旅数字化转型升级,运用AR、VR、AI等手段复原历史场景,借助虚拟展览、数字化档案等形式向观众呈现;打造元宇宙虚拟世界,构建交互式沉浸体验,线上开发3D虚拟互动空间,线下配备虚拟现实装备,提供集沉浸式、互动式、创造式于一体的数字化文旅消费新体验;运用现代技术,助力传统经典的数字艺术转译,试验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以现代审美传达古典美学价值。
一站式解锁打卡游,都市微旅行正当时。以“微”为核心,推出周末游、过夜游、短期游等多种出游形态,满足各类人群出游需要;以文旅消费新需求为导向,重点打造巴蜀文化美学、川式美食民宿、历史街区漫步等专项游和综合游;以近程游为打造亮点,联动成渝双城、成都都市圈、甘阿凉三州特色文旅资源,串联解放碑、九寨沟、大熊猫等优质IP,开发系列主题文化和旅游产品,提供定向指南服务。
节事活动多元叙事,持续擦亮成都品牌。解析年轻群体需要,把握新兴市场需求,以城市观演带动文旅消费,如演唱会、漫展、电竞比赛等活动,“圈粉”更多年轻受众;深入挖掘成都特色,持续探索内容深耕,持续打响国宝“花花”·顶流网红、寻味巴蜀·食美成都、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等天府品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巴蜀文化影响力。
跨界
发挥乡村旅游强大的文化整合功能
锦观智库:“加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被写进了2024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旅游作为城乡连接的纽带,为乡村带去的不仅是发展资金、人流,还有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文化趣味。如何发挥乡村旅游强大的文化整合功能,以文旅融合助力城乡融合?
鲁力:对于成都来说,以文旅融合助力城乡融合,要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文化人、以旅兴业、以城带乡,发挥乡村旅游链接城乡的纽带作用,促进城乡多元产业、文化事业、要素配置、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乡村旅游+”,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在天府之国、公园城市、音乐之都等“城市级的场景”下,成都要创新多元化的细分场景,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康养、音乐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城乡融合的第三空间;紧跟周边游、近郊游、小团游等旅游消费新趋势,结合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打造乡村特色化的产业集群和现代产业园区,推动乡村网红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落地发展。
二是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创新。立足成都乡村资源禀赋,深入挖掘乡村人文风情和乡土记忆,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的城乡双向交流;加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健全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吸引城市人才来乡、乡村人才返乡,以充实乡村文化保护与建设主体;策划田园观光、非遗展演等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兼具乡土情怀与城市应用场景的特色文创产品,并结合新媒体营销,打响乡村文旅融合品牌。
三是打造乡村旅游项目,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及其村民以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乡村存量建设用地,根据需求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和休闲项目;依托川西林盘、天府古镇等特色资源,创新乡村民宿旅游产品形态,开展多元化、跨业态业务布局和智能化多渠道经营;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村设施接待能力,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
四是融合农商文旅体教,推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加大城乡生态恢复、保护及建设力度,将生态治理和乡村景观有机融合,将生态资源与旅游服务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在保护利用乡村生态元素的基础上,呈现具有巴蜀文化内涵的郊野公园和生态绿道,建设集农事体验、文化创意、运动康养、科普研学等新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搭建和完善生态补偿和交易平台,推进生态价值核算、实现、提升、转化的一体化建设,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共生双赢。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