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2月08日

社区里的艺术空间在种些什么

白夜花神·诗空间的第一场活动,翟永明担当策展人,以“绽放”为主题,邀请艺术家何多苓、罗发辉、蒋志、吴湘云、袁晓天共同策划了一次与空间名称相呼应的花卉盛宴。

美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世间许多习见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美也不例外。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美术馆无疑是集聚艺术与美的空间。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愿意走进去,艺术美似乎与日常生活多了一层壁垒。

就在成都,社区艺术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个街巷的转角,说不定你就能够与各类艺术空间相遇。这些场所微小而美好,以更轻松的方式,将艺术带入生活日常。

它们建在社区里,与传统美术馆相比,世界名画、大师级作品不再是关键词,艺术如何与生活结合起来才是题中要义。当艺术来到社区,来到居民身边,感知和表达美的新实践就此展开,一些美好的“种子”悄悄种下。

成都艺术生态内部的开放格局,为差异化的探索创造了可能,较低的空间成本使得新空间处于活跃生成的状态。在为市民提供更多样性艺术选择的可能性,丰富城市功能的同时,也令人对当下的成都艺术充满期待。

家门口与艺术相遇

说到白夜酒吧,成都文艺青年们一定不会陌生。白夜花神·诗空间则是成都另一个社区文化的代表。走进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芳华街,一栋两层的白色建筑映入眼帘。这座通透的白色建筑是翟永明、何多苓等著名艺术家在原芳华社区办公场所打造的社区美学空间项目白夜花神·诗空间。

夜幕降临后,象棋队的老人们鏖战未休,广场舞的身姿游走在小广场上,每月1-2次的电影放映,老人、孩子和年轻人一起观看,这一切构成一幅独特的社区美学生活剪影。这里能够满足人们对一座社区友好型美术馆的所有想象。

主理人谭静说,这栋建筑里,既有咖啡馆、酒吧,也有一个公共展厅,既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也能看电影、分享诗歌作品。

谈及这个社区美学空间的缘起,翟永明表示,这是高新区玉林城市更新里的一环。作为城市合伙人的一员,被邀入驻这个周边街名花团锦簇的芳华街。“在项目之初,我就计划在旁边的空地,设计一道诗歌长廊,用诗歌与周边居民产生精神联结。与传统的美术馆相比,社区友好型美术馆的展览着眼点不在于藏品,而是策划。我们定期征集并整理文学爱好者、居民写作的诗歌,在社交平台和公共区域展示,让在地居民有参与感的同时,也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里的玻璃墙上、在过道上,都能看到跳动的诗行。”

翟永明表示,这个社区美学空间的院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公共空间。如何给社会、给他人带来美好,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正向而温暖的情感,这是他们思考的问题。经常来逛艺术空间的赵姝颇有感触地说道,城市生活的节奏非常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体会和感受。“停下来,慢下来,观看、品味身边美好的事物,这是城市美育的本质所在。”

不是输出,是分享交流

随着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看见附近五百米”的概念,“附近”也成了一个热词。而社区美术馆也恰巧有着注重在地文化交流的属性,用艺术引导居民看见自己及周围的生活。艺术之门敞开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居民们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走进美学生活。

社区友好型美术馆的自身定位清晰,它们走的是一条日常化路线,将艺术植入社区生活中。在成都各个艺术空间就能见证到,小型艺术空间比大型美术馆更能折射出一个城市实际的艺术活性。

坐落于玉林小巷中的一介·巷子里,是玉林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公共文化空间。它是一间140余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沿着小区的边缘停靠。暖黄色的木制墙体,透明的玻璃门窗,白色的房顶,木头架子,现代感十足。这个玻璃房目前是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的咖啡馆,同时也是一个社区文化空间,承载了很多社区活动。

“社区艺术空间依托于社群,又重塑了社群。艺术空间与社区是双向流动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受到社群的美好和城市的温度。”品牌负责人说。这是由一介团队与社区共同策划、设计,基于对废旧自行车棚的改造,打造出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透明展示空间,借由举办“一介小展”等展览活动,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作品、彼此交流的窗口。

一介·巷子里的设计师张唐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初衷就是建造一座社区友好空间,让十分有限的空间,尽量承载更多的使用可能性。比如说,在调研前期,张唐发现社区里有250余位登记在册的残障人士,所以在设计巷子里时,她特意将入口的长廊加宽,留足轮椅自身可360度旋转,以及陪护人可并排而行所需的距离;还有长廊扶手直通空间另外一头的社区小公园,扶手上会有盲文,提示残障人士所在的位置。除了这些,一介·巷子里还在持续做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在这里展开。2019年建成的“一介·巷子里”社区残障友好空间获奖的同时,张唐本人也获评2021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十佳社区规划师等奖项。

怎样提升在地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创造新的、可持续的价值?团队希望让社区居民除了遛弯之外,接触到更多具有青年活力的事物。做展不是输出,而是交流分享,构建一个对话及表达情绪的平台。一介·巷子里在成都社区圈子里也小有名气,投递作品的人也在变多。而这里也成为了社区居民休闲交流的根据地。他们的店长是一位大学退休教师,与周围的居民关系很融洽。在店长的推荐下,一些老年居民也常常来喝咖啡、谈天,其乐融融。而不少老年人也自发地拿起画笔临摹展厅里的作品,感受艺术的气息。

是社区需要艺术,还是艺术需要社区?

成都深厚文化底蕴的吸引力和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成都拥有肥沃的当代艺术土壤。

据统计,成都有200余个美术馆,看展览、逛美术馆已经成为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如今,诞生在社区各个角落的中小型美术馆越来越多。在从业者看来,艺术是一种自我感受和沟通交流的方式。他们正在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着。

举步而至的社区美术馆在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与居民们共同成长。或许它也是在大众离开学校之后最好的艺术教育“课堂”。但这个“课堂”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好,美术馆更提倡在生动的展览或活动现场,体验艺术的润泽。

成都玉林东路社区,是一个生活氛围浓郁的地方。老年人在街边下象棋,年轻人在探店拍照打卡,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耍,一切都是悠然自在,岁月美好的故事在这座街区上演着。广场对面有一个玻璃房子,它就是储存了很多回忆的童年秘密档案馆。童年秘密档案馆是由策展人胡燕子、艺术家赵雪彤联合发起,与建筑师刘向晖合作呈现的社区公共艺术项目。

从2019年4月在一个儿童艺术节上首次亮相开始,至今已收集了几千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们的童年秘密档案。每一个来档案馆想写下自己童年秘密的人,会先在书写区的档案纸上写下:姓名、出生年代、居住区域和收集地点,投入到箱子里,当然也可以选择匿名投递。书写区还放上了帮助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以及家暴问题的热线电话表单,针对不同的需要寻求帮助的群体,表单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我们将收集到的档案进行整理,发现时间最久远的秘密来自出生于1947年的人,最近的秘密来自于2019年出生的人,他们的童年秘密串联了70年的时光,也折射了社会的变迁。”胡燕子说,从这些收集的档案中能看到社会发展历程中,在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下的童年的遭遇是不一样的。

童年秘密档案馆这个公共艺术项目作为成都市未成年人保护发展联合会的会员单位,也开展过十来场有关保护儿童的主题活动。对胡燕子来说,做社区艺术项目包括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她不太追求效率,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地去链接和探索。“孩子永远是被动的承受者,没有反抗和讲述能力,他是被讲述的,所以我们让更多的孩子站出来讲述。”胡燕子认为,社区友好型艺术空间要做的,是让每个人打开自己,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在美好的事物中滋润心灵。在她看来,这种功能超越了艺术,却是社区生活中很有价值的文明体现。

城市需要殿堂级的美术馆,也需要扎根身边的美术馆。居民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而艺术恰好是建设社区文明共同体过程中一位很好的引领者。“社群需要时间去培育,我们和社区是共同成长的。”在胡燕子看来,社区艺术空间可以陪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这是一件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事。

--> 2024-02-08 1 1 成都日报 c127841.html 1 社区里的艺术空间在种些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