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美术馆时,除了打卡拍照还可以了解什么呢?这些年在中国各地兴建的美术馆不计其数,然而你听说过社区美术馆吗?它们的建造是为了让众多珍贵艺术品有个安身之所还是为了学术研究?社区美术馆加上“社区”二字又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一道探索“社区美术馆”的真面目。
社区美术馆是一种以为当地社区提供艺术和文化体验为目的的文化机构。它们通常致力于推动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当地社区的文化遗产,提供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以及促进社区的文化参与和互动。
社区美术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美术馆变得更加多元化,涵盖各种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表演艺术等。这使得社区成为文化多样性和创意表达的中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社区美术馆开始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虚拟展览和数字艺术体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作为艺术爱好者,即便没有去过欧美旅行,也都多少听说过法国巴黎北区的蒙马特艺术街区、美国纽约曼哈顿切尔西艺术社区、英国伦敦南岸艺术区等早已享誉世界的成熟艺术社区,在那里,充斥着不同的高、中、低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他们给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注入了惊人的多样性,而艺术理念的深入也给普通人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并提供给当地人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艺术进入社区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不仅有与政府群文系统的合作,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参与联合。“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作为刘海粟美术馆于2018年发起的公共教育项目,以社区美术馆建设和运营为载体,“粟上海·愚园”作为第一个落地项目,首先邀请建筑师将一栋位于上海宏业花园小区内的闲置建筑做了空间改造,使它变身为一座隐匿在弄堂里的社区美术馆。美术馆楼下是小菜场,每天人来人往,充满着烟火气。在这里举办过的每一个展览都与附近的居民相关,如“致愚园路匠人”展即通过展示各色老式物件,勾连起了当地居民对愚园路发展历史的回忆。有位老人看了展览后,想起家里有台十几年前用过的手风琴,便问工作人员能否加到展览中来,这样的互动是专业美术馆里很少能做到的。附近居民表示:“我们没有去过专业美术馆,但现在喜欢每天没事就来这里坐坐,我们也很喜欢看到这些和自己生活经历有关的展览内容。”
社区美术馆不单单是艺术的搬运工,除了现有的案例外,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形态或是内容呈现方式。但不管如何,像星星之火一般的社区美术馆,也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吸引更多居民主动参与是不变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