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2月19日

古人画龙 腾云播雨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代摹本(局部),上有六龙并驱,驾驶云车

清代周璕《墨龙图》

□叶子祥/文

说到画作中的龙,不得不提到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以画作的形式表现龙纹,相较之前的器物装饰更加写实,更能体现出早期龙纹的真实面貌。

《人物龙凤帛画》是战国时期佚名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画,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现藏于湖南博物院。画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中年女性,阔袖长裙,双手合十像在祈祷。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

《人物御龙帛画》则是战国中晚期佚名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作,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人物御龙帛画》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是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在此也能看到,龙作为神兽祥瑞,也是升天的乘骑。

中国美术史上,曾产生过很多画龙的名家,如三国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张僧繇,唐代的吴道子,北宋的松所,南宋的法常、陈容,清代的周璕等。

曹不兴是三国时吴国的宫廷画家,擅画龙、虎、马和人物。据《历代名画记》载,南朝画家陆探微将曹不兴画的龙放在水面上,即刻就“蓄水成雾,累日滂霈”,如同能腾云布雨一般。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上,六龙并驱拉着云车,行于云端,洛神坐于之上,回首顾盼,旁有一龙伴行,昂首奋爪,形态生动。

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画家,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和吴道子并称“画家四祖”。仅仅是“画龙点睛”这个典故,就能知道他画的龙在当时具有多大的影响。

唐代画家吴道子,在美术史上有“吴带当风”之称,说的是他画的衣带极其飘逸,如同被风吹拂一般。吴道子同样是一位画龙的高手,北宋《宣和画谱》将他画的龙与张僧繇相提并论:“僧繇画龙点睛,则闻雷电破壁飞去;道子画龙,则鳞甲飞动,每天雨则烟雾生。”

北宋的松所,是承前启后者,南宋的陈容画龙,就受到他的影响。

南宋时,陈容画龙名重一时,可谓集前人之大成者。陈容字公储,号所翁,曾任国子监主簿。陈容是水墨画龙的开创者,元人汤垕《画鉴》记载了他绘龙的过程:“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狂放作画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墨龙图》姿态遒劲,烟雾迷离,有汪洋恣肆之气。

陈容的纸本墨笔《五龙图》,为一近半米宽、3米长的横卷,现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画卷以磊磊涧石衬景,溪水奔涌,浪花翻腾,画面上中心偏右的位置,五条巨龙纠缠在一起,或长躯翻滚,或仅露一首,皆张口怒目,极具气势。

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固定下来,著名画家如周璕、陈阶平、吕学、王宫午等。其中,周璕画龙烘染至百遍,栩栩如生,令人称绝。他的《墨龙图轴》是清代文物,绢本,绫裱,画芯高196厘米,宽98厘米。左下角落款“嵩山周璕写”,现收藏于新乡市博物馆。此图轴描摹细致,云腾雾藏,龙首、龙身、龙爪隐现有致,龙穿云间,将尾部隐入其间,仿佛龙是由画外飞入画中,穿过云层,展现出龙之威严、大气、神秘,给观者以无穷的遐想空间。

吕学所作的《龙图》,画中所绘两龙,一龙翱翔在云端,怒目圆睁,张牙舞爪,而龙尾则拍打着水面,卷起滔天水浪;一龙从水中跃起,卷曲翻腾,似有地动山摇之势。两龙一在云中,一在水面;一为近景,一为远貌;一上一下,相互映衬。作者通过翻卷的激流与飞溅的浪花烘托两龙的雄伟气势。尤其是云中之龙,龙尾扫过的痕迹给人以强烈动感。

清代王宫午的画在四川各地较多,成都新都区宝光寺藏有《墨龙画》,新都区文管所藏有《墨龙》中堂,宜宾市博物院藏有其《墨龙》中堂等。王宫午字介卿,河南固始人。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曾先后任成都府灌县知县、眉州府彭山知县和成都府华阳知县等。王宫午善画墨龙,作品设色淋漓,苍润中更饶幽雅之致。王宫午留有两幅墨龙团扇,其中一幅为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另一幅由彭州市博物馆收藏。彭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墨龙团扇,纵横26.5厘米,此图以水墨写意画龙,高度夸张,笔墨烘托鲜明,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意境。

古人画作上的龙,除了环饰龙周边的云纹水汽表现得比较直观之外,还会有喷水行雨的画面。《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应龙已杀蚩尤……乃去南方,故南方多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可见龙具有兴云雨的力量——这也是古人画龙往往腾云驾雾、播雨行风的原因。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4-02-19 1 1 成都日报 c128167.html 1 古人画龙 腾云播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