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根 李可欣
相关数据显示,成都春节假期日均消费规模居全国第四,同比增长35%,较2019年增长150%;成都异地游客堂食订单量位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超210%;成都44家重点商贸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14.1亿元,同比增长7.8%,较2019年同期增长29.3%;成都市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103.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4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13.4%、63.1%。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下半场,现代化都市圈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兴起,其不仅承载着强大的消费功能,还引领周边城市群的消费升级。因此,分析超大城市消费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探究促进城市消费的发力点,对于加强城市消费对全国消费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消费基础良好
区位优势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超大城市消费发展提供条件。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对内是西部中心城市,是连接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外是航空枢纽和国际铁路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成都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加上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的双机场优势,成都交通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和凸显。
消费能力强劲。超大城市拥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消费客流集聚能力,消费能力强劲。成都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消费需求旺盛。2023年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成为除上海、重庆、北京、广州和深圳外,社会消费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城市。首店经济不断推动成都消费发展,当前约2700家首店品牌落户成都,位居全国第三,成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产业基础良好。城市消费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消费升级提供必要条件。成都新兴产业增长迅速,2023年成都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94.2%、35.5%、21.9%。近年来,成都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22074.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15109.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9%。从文旅行业来看,成都持续围绕“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目标,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消费基础设施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既包括消费购物场所和交通物流设施,也包括新型基础设施。依托丰富的商业资源,成都商圈发展不断成熟,以IFS、太古里、in99、环球中心、SKP等为代表的高品质购物中心,已成为成都高端商业的亮丽名片。同时,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纵深推进,成都以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国际铁路港为核心的国际门户枢纽体系初步建立,成为向西向南发展的开放枢纽。此外,成都坚持信息化引领,加强工业互联网、算力中心和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成都消费升级明显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促进消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中国逐步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消费承载功能逐步增强。一方面,城市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当前,城镇化率稳步增长,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聚集,由此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将带来大量人口生活方式的转变,并由此催生新兴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是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国内城市竞相培育消费新业态,步行街、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新的城市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随之产生。城市拉动消费成为新发展阶段消费升级的重要特征。
消费规模持续扩容。城市消费不断恢复和扩大,消费市场回暖。2023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同比增长10.0%,远超2019年同期的8313.4亿元。成都高端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成都SKP开业第一年实现了55亿元的营收,成都的国际品牌渗透率位列全国第三,很多品牌将成都作为在华扩张的中西部首选目的地。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提质升级,升级类消费和文旅消费增长较快。2023年,成都新能源汽车、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8.7%、45.5%。成都全年明星演唱会场次215场,带动周边消费40亿元。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成都位居最热门旅游目的地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全市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8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456.8万元,按可比口径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96.0%、112.8%。
新消费迅速崛起。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消费场景不断创新。2023年成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444.1亿元,同比增长6.7%。直播带货、社交电商、到家服务、无接触消费、社区团购、无人零售等新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火锅巴士、海岛风餐桌、后备箱橱窗等新消费场景层出不穷,新消费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持续推动消费提质
促进居民多渠道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一是深入贯彻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扩大就业、保就业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和职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居民就业增收能力;二是完善分配制度,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三是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提升消费供给能力,强化城市对消费的支撑功能。一是利用好城市区位优势,提升国际航班承运能力,拓展国际班列网络,构建完善的交通体系,扩大消费辐射能级;二是积极利用广交会、进博会等平台,加大中高端商品和品牌的进口和引进,提升“买全球、卖全球”的能力;三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同时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创新营造消费场景,提升消费吸引力。一是重视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在城市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打造国际高端品牌总部集聚地、零售形象地和物流集散地;二是深挖本地消费文化,培育自主消费品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注重本土品牌的培育和孵化,响应国潮消费新趋势,推动城市文化与消费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独有性;三是重视大型体育赛事活动、音乐节、美食节、文化会展的举办,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全方位打造自主高端消费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打通要素流通堵点,营造具有全球美誉度的消费环境。一是畅通要素供给和流通渠道,建设高效流通的全球要素市场,提升跨境电商的便利度和开放度,优化营商环境和便利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三是提升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基础设施,改善消费软环境,让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消费。
(作者:毛中根,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可欣,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