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茂智 文/图
随着一阵锣鼓声在正月初春初降的夜色中骤然响起,一队头戴草帽的汉子奋力而舞,一条金龙仿佛从天而降。刹那间,在人们的欢呼呐喊声中,无数的焰火对着金龙喷烧起来。此时,锣声、鼓声、钹声愈加高亢激越,在一片焰光火海的映衬下,那金龙如出水蛟龙,欢腾穿梭于人头攒动之间……
成都近郊的古镇,自古就有在年节舞火龙的习俗。成都地区的龙舞之风以川西水乡古镇黄龙溪和客家古镇洛带两地最为浓烈。
享盛誉火龙灯舞
龙舞究竟兴于何时,到今天已无从考证。不过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人们祭龙求雨的文字。到汉时,龙舞之风日趋普遍。最初的龙舞都是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仪式而存在的,直到唐宋才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娱乐表演形式,并形成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习俗。
黄龙溪人对龙的崇拜可谓情有独钟,源远流长,这个地名的来历也与龙的传说有关。
地处两江汇合处的古镇黄龙溪,清碧锦江水奔流而至,滚滚鹿溪河呼啸而出。由于锦江源自岷山的雪融之水,故“江水清”;而鹿溪河水多由数十公里外的龙泉山中溪水汇集而来,故“江水浊”。当二江在此交汇时,自然是一清一浊,泾渭分明。
不知道是自然的造化神功,还是历史机缘的巧合,传说东汉末年的某一天,当鹿溪河的浊水涌注入锦江的清碧江水后,竟然呈现出赤黄的龙形来,且整整在江中持续了九天九夜,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之为“黄龙渡清江”。本来如此景象在两江汇合处时有发生,但这一次却不同了。当北方的曹丕称帝建立曹魏政权时,刘备的群僚也为刘备登基称帝忙活起来。时犍为太守李严依据鹿溪河浑黄的山溪水(时黄龙溪地属犍为郡武阳县,鹿溪河称赤水)注入锦江呈现的自然之态,炮制了“龙见武阳赤水”之事,于是诸葛亮等群臣纷纷上书刘备——“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龙者,君之象也……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述道,“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
公元221年(建安二十六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从此,人们便将“黄龙”现身的这条赤水河更名为黄龙溪,之后,镇以溪名。在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作为刘备称帝的“瑞应”之地,黄龙溪是这段历史不可回避的见证者之一。
老百姓拜龙,希望的是降福消灾。关于黄龙溪的得名也有这样的说法,说过去这里常发洪水,于是人们便在溪中沉入一只黄铜铸造的龙形大鼎用以镇压水患,黄龙溪因此得名。但人们似乎更相信它是因为“瑞应”了刘备登基而来的,所以行走古镇,向古镇上的老人们问古,你都可以反复听到这则关于“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传说,和种种关于三国的故事。
至宋代,地处四川彭山县通往成都水路通衢之上的黄龙溪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宗茶叶买卖为主的镇市。在这样一个“日有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的商贾繁华之地,龙舞之风自然兴起。而黄龙溪先民更是根据当地“龙见武阳赤水”的民间传说,以及关于主宰光明和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的神话故事,在一般龙舞的基础上,逐渐创造出饮誉乡邻的“火龙灯舞”。历经近千年的不断改造、丰富,黄龙溪的“火龙灯舞”也日益得到完善,到今天,黄龙溪也因之成为全国著名的“火龙之乡”。
烧火龙消灾祈福
我是在一个新春的正月初二来到古镇黄龙溪的。其时,古镇游人如织。随着潮涌的人群,我行走在古镇的青石板道上。古街、古巷、古树、古庙、古建民居,在节日里人们光鲜衣着的映衬下,这成都平原南端的古镇愈加显得古色古香,古风古韵。
至下街的古龙寺时,忽闻一阵锣鼓丝竹之音和高亢的唱腔,寻声觅去,只见几位老者正在古戏台上怡然自得地玩“川剧坐唱”。那天司鼓的是76岁的陈帮友,打鼓的是79岁的刘世忠,打钹吹唢呐的是61岁的刘长开,唱《霸王别姬》的是79岁的杨忠民。就在演唱停顿的间歇,我与老者们拉起了家常:“大爷们好气势啊。”“嗬,年轻时候我们都是给火龙做伴奏的。边走边敲,又要力气,又讲手艺,那才气势啊。”
顺着老者的话,我也就自然地将话题过渡到火龙上了。说起来,大家的父辈乃至祖辈,要么是舞火龙的,要么就是在火龙灯舞时做锣鼓伴奏的。“黄龙溪的火龙从开始兴起,就一直没有断过,代代相传。”
另一位健谈的大爷刘开才还告诉我,过去黄龙溪每到农历年节都要烧火龙,五月端阳烧火龙是庆祝小春丰收,中秋之夜烧火龙是庆祝大春丰收。而春节期间则是火龙连日狂舞,从正月初一一直要舞到正月十五,是为消灾祈福,所谓“烧掉霉运,烧旺财运”。“所以,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周边彭山、华阳甚至眉山、乐山的人都要到我们这里来烧火龙,那场面简直是热闹得很。”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黄龙溪火龙在烧舞的时候,都是有锣鼓伴奏的。老者们说,打火龙锣鼓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打击者需要随时根据场面的情况变换曲牌,舞龙者则跟着锣鼓的节奏舞,“这火龙才会烧得好看,吉祥。”比如,开场时要打喜庆的《朝山会》,中场的时候要打舒缓的《和牌》《长锤》,慢舞时要打《散锣鼓》《二巷子》,而高潮时要打《狗撵羊》等。说着老者们便将手中的锣、鼓、钹、镲打将起来,唢呐也随之奏响,那洋洋洒洒的喜庆声乐,时而急若万马奔腾,时而又慢如和风细雨。
从古龙寺出来,天色已近黄昏。我生怕错过了火龙表演,便急忙跳上一辆“黄包车”,不料拉车的师傅却说,“不着急,要七点半钟才开始。等会儿我都要去舞火龙。”原来这拉车的师傅竟然是位舞火龙的队员,我不禁纳闷起来,拉车师傅又接着说,“这有什么好稀奇的,逢年过节耍火龙就是个爱好,所以平时该做啥还不就做啥。”师傅叫赖永红,他说,他父亲和爷爷都会舞火龙,在爷爷和父亲的调教下,他在十多岁的时候就会耍龙灯、舞火龙了。“其实我们这里的男人好多都会这个技艺。过去困难时候,大家是为了讨彩补贴家用,现在则主要图个好耍。今晚上我和儿子都要上场,我舞火龙,儿子搞锣鼓伴奏。儿子今年13岁,让他学习这个技艺,主要是能让他强身健体。”
舞金龙万众迎春
夜幕降临,古刹的钟声响起,古镇瞬时灯火齐明,溢光流彩。此时,古镇上的居民,四邻的乡民,成百上千的中外游客都拥进了古镇的火龙烧舞广场。
在一段精彩的彩龙表演之后,激动人心的火龙灯舞就正式开始了。伴随着一阵排山倒海的锣鸣鼓声,一条20余米长的金龙奔腾而来。舞火龙的汉子个个头戴草帽,赤膊光脊。这时有人猛喊一声“烧火龙了”,夜色中但见一束光彩灿烂的焰火直喷金龙,金龙随之而腾跃翻滚起来。此时,全场无数的焰火均朝着上下腾挪、奔走穿梭的金龙喷射而来,一时间,整个广场就变成了焰火欢腾的海洋。在硝烟弥漫之际,那激越的锣鼓之声似滚滚春雷,焰火照亮舞龙人矫健的身躯。于是,火龙或首尾相顾,或滚翻跃转,或摆首游尾,怒放的焰火中,红彤彤的龙宝时隐时现,来回探路;龙须飘扬的龙头左冲右突,上昂下探;雄风横扫的龙身龙尾如鱼得水,高腾低伏。最终,随着焰火的稀落,锣鼓之声也渐次低沉下去,此时的火龙终于收住腾跃之势,旋转收缩而为姿态壮丽、气宇轩昂的火中蟠龙。
在我随后对黄龙溪火龙艺术表演团团长李恩东的访问中得知,黄龙溪火龙共九节20米长,分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大部。舞时需十人同时上场。火龙是用竹木纸布编扎、包裹、彩绘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龙头的扎制:龙头直径90厘米,龙嘴长45厘米;龙角高50厘米,龙眼外凸,龙须稍长。李团长说,“按这样规格扎出来的龙,舞起来灵便,龙也显得威风。”在表演上,黄龙溪火龙主要有“快舞龙”“摇船”“慢八字”“单扯”“夹腰”“斜圆场”“左右螺旋”等十几种套路。
不过,据李团长介绍,那个春夜中我所见的火龙表演,其实在程式上已与过去祈福的人们舞火龙的习俗有所不同了,“过去,黄龙溪烧火龙是沿街一路烧一路舞的,舞火龙时除舞龙队员外,还有执宫灯的、提排灯的、掌灯幡灯牌的、打火龙灯、打锣鼓吹唢呐,要40多人才打得开场面。”
除此之外,在烧火龙之前,还有四五个人挨家挨户地去散灯帖,“可不要小看了散灯帖这个活计,因为要获取主家的红包,就必须先猜中主家设计的灯谜,有时甚至要陪主家下完一盘六子棋,必须胜不能败。所以散灯帖的都是火龙队里最有头脑和智慧的人。”
现在随着火龙表演成分的增强,烧火龙民间游戏的成分正日趋减弱。不过李团长说,现在黄龙溪火龙作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他们将尽可能地恢复火龙烧舞的传统程式,比如在火龙表演的时候,增加诸如火龙灯幡灯牌等的随游表演形式,“这样,火龙表演也就更有火龙灯舞的味道了。”
在洛带古镇,上承古韵的客家龙舞表演形式多样,有火龙、水龙,还有彩龙、板凳龙、草龙、娃娃龙等。这不仅是精彩的表演,也是对文化的传承。洛带龙舞主要分为火龙和水龙。正月十五火龙闹元宵,是为祈福;夏日水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到今日,龙舞已成为百姓欢度佳节的一种方式。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