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此一理念之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发展,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经济形态的愿景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但在马恩的时代,科技进步并没有呈现出当今日新月异的状态,这也成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工人阶级将陷入绝对贫困无法自拔的根本前提,亦即技术变革并非马克思眼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迁的必要函数,遑论新质生产力在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人类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理念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同时,也为当今推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
18世纪60年代的蒸汽革命、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电气革命、20世纪中期开始的信息革命,如今,人类正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
上述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整体由农本社会(Land-oriented Society)跨入资本社会(Capital-oriented Society)之后,正朝着智本社会(AI-oriented Society)大步迈进。农本社会的特点是土地要素(自然资源)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地位;资本社会是以资本为主要杠杆撬动其他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而智本社会则专注于信息技术(IT)特别是人工智能(AI),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乃至重塑社会生产关系中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比如,一年前的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而不久前,OpenAI就宣布推出全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Sora”,继文本、图像之后,先进的AI技术拓展到了视频领域。
新质生产力理念,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思想切入点。
(作者:中央党校进修一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