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剑峰
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第一资源、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诸多不稳定因素,聚焦国家技术战略需求,优化人才能级结构、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人才合理布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一要优化人才能级结构,搭建人才金字塔,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突破。首先,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围绕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聚集从战略科学家到科技拔尖人才再到青年科技精英的高精尖技术人才,提升塔尖;其次,围绕先进制造等支柱产业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壮大、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培育,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引育具有专业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强化塔身;第三,加强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数字技能,积蓄人才厚度和密度,夯实塔基,筑好人才蓄水池。
二要促进人才类型结构的优化,打造人才群链,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支撑。首先,紧贴产业、行业、事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引育用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破束缚人才作用发挥的堵点卡点。其次,通过政策、平台、项目等载体,引导人才紧贴产业的建链、延链、补链、扩链,聚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产业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将不同类型的人才创新力转化为产业发展力。第三,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服务产业链。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推动产学研对接和成果转化,推动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壮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三要引导人才空间结构优化,形成人才雁行矩阵,推动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首先,要结合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层次的差异,强化人才政策协同,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促进人才一体化建设。其次,突出人才引领作用,在成都、重庆等地打造国家级人才高地,打造全国创新高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绵阳、宜宾、德阳、涪陵、万州等区域性人才高地,形成区域创新中心。第三,坚持人才合理流动和柔性共享结合,支持人才飞地、离岸创新基地、人才驿站等载体,鼓励柔性人才、远程人才等形式,以良好发展环境和创新生态,支撑人才智力充分涌现。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