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淄博烧烤蓦然升起的腾腾热气,到贵州榕江“村超”的火热出圈,再到发生在哈尔滨的“冰雪奇缘”,不到一年时间,中国旅游界连出三大爆款。与之相呼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节假日旅游消费高潮迭起。那些城市和乡村,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有淄博、榕江、哈尔滨那样的人间烟火气。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认为,一缕人间烟火气,实则是千万条心拧成的一股绳:政府推动,市民捧柴,企业点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地上的政通人和,可以品出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烟火气里有乡愁,有故事,有我们中国人追求的温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是一个城市的行为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在孙若风看来,人间烟火气如同温暖的河流,依傍大地,随物赋形。它飘逸、柔软、悠远,却又实在、硬核、直抵人心,既具有生动性,又具有穿透力。正是这人间烟火气,为相关城市搭起一条成名出圈的“网红之路”。
“人间烟火气里有特色风味,而特色又是旅游业的立身之本。”孙若风进一步认为。以这个冬天爆火的哈尔滨为例,那里既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也有中国的四合院,呈现出土洋结合的特点。除了建筑,一边高悬大红灯笼,一边将俄式“大列巴”摆放在铺着东北大花布的摊位上,将“土”和“洋”结合得弹性十足、生动有趣。“在一个地方做旅游项目,就要围绕当地的‘土特产’做文章。彰显其‘土味’,保留其特色,做强其产业链,才能把该地的旅游做起来。”
与此同时,他还指出,特色需要通过创意来呈现。比如,哈尔滨借着独特的冰雪资源,把自己的“土”和“洋”一股脑地呈现给了游客——推出黑马骑士、人造月亮、冰面热气球、狂飙气垫船,让特色看得见、说得出、体会得到。“人间烟火气里有美食味道,而美食所具有的诱惑力,会成为游客永久的念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孙若风娓娓道来,循着人间烟火气,就能找到网红城市出圈的密码,找到游客与居民、线下与线上同声呼应的共振点:
其一、烟火气连着地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之气”,“气动谓之风”。因此,后世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包含风、雅、颂三大类,“十五国风”被置于首位。“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代表着十五个地区的文化和特色。“今天各地发展旅游,要接上这样的地气,呈现这样的土风。唯有如此,才符合中国审美创造和审美接受的传统心理,才符合消费者的旅游预期。”
其二、烟火气连着人气。今天,旅游呈现大众化和主客共享的特征。旺盛的人气,是游客与居民共创共享、线上与线下共情共鸣的结果。在直播、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方式的加持下,游客个体的“小确幸”能够变成全民的“大联欢”。在中国文化中,“众乐乐”胜过“独乐乐”,参与的快乐胜过只当看客的快乐。在幕天席地的环境中,在情景交融的场景中,在人与社会的美好交往中所获得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不论你是“社恐”还是“社牛”。因此,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村超”,再到如今的哈尔滨冰雪旅游,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人气和流量。
其三、烟火气连着心气。文旅产业有着育民、乐民、富民的作用。文旅工程由于门槛低、产业链长、带动就业创业能力强,能够给当地百姓带来种种实惠,成为很多地方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各地居民渐渐认识到,自己的“脸色”也构成了当地的景色。所以,从淄博到哈尔滨,出现了大量当地居民“花式宠客”的行为。那些行为,让游客被关注、受尊重,也让城市的好口碑得到传播,最终又为城市和城市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淄博、哈尔滨走红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受到洗礼,民心凝聚力得到提升。到过淄博,游过哈尔滨,很多游客也受到感染,纷纷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点赞,共同唱响了一曲“家乡好”的赞歌。
孙若风表示,中国的很多城市和乡村,也都有丰富的资源、好客的民众,烟火气亦不缺乏。那种混合着传统与当下、现实与浪漫的气息,牵引着情怀、灵感、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着游客的每一次出行。“我们期待各地的文旅事业,都能像哈尔滨的冰雪旅游那样以温暖的方式打开,让真诚、善意、美好在旅游中发酵,让旅游变得有光、有爱、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