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早春的街头河畔,海棠争先吐出花苞。成都人爱海棠,不仅因其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还缘于海棠吉祥美好的寓意。雅俗共赏的海棠自古以来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在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配植,取“玉棠富贵”的意境。
在唐以前的文献中很难找到海棠一词。真正让海棠声名鹊起的,是唐时大量入蜀诗人的歌咏。五代后蜀孟昶在蜀地封燕王,燕王宫曾盛植海棠。到了宋代,文人歌咏不绝如缕。沈立在《海棠记序》中说“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足与牡丹抗衡,而可独步于西州矣。”诗人陆游在成都任职时写下《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诗,中有“成都二月海棠开,锦绣裹城迷巷陌”诗句,展示成都海棠之盛况。
国艳
花中神仙非虚名
海棠,中国四大名花之一。仿佛是一种巧合,中国辽阔的陆上疆土,亦形似一片海棠叶。
海棠隶属蔷薇科,以其花朵嫣红粉白交织相间、楚楚动人而誉为“国艳”,与国花牡丹、国魂梅花、国香兰花并称“春花四绝”。古籍载有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垂丝海棠和西府海棠四种,皆属木本。
原产于陕西宝鸡一带的西府海棠,优姿百态,堪称最佳,其花梗上举,姿态潇洒,俨如俊俏大气的北方妹子。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干如铁削,枝若虬立,刚劲挺拔,乃是制作盆景桩头的上品,置于客厅、花台,古风飘逸,雅韵盎然。垂丝海棠则鲜葩倒垂,隐现于绿叶之间,宛若少女娇羞掩面,含情脉脉。据称,上述四品海棠乃中国特有,多生长在海拔500米—2000米的平原与山地。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曰:“望之绰约如处女,非若他花冶容不正者可比,盖色之美者,惟海棠。”一语道出海棠“艳”之所在。唐代贾耽更在《百花谱》中美誉其为“花中神仙”。
海棠既以艳而不俗笑傲群芳,更有雨中娇艳而别具情致。古往今来,人们不但倾慕海棠的艳美,还赋之以游子思乡、亲友离愁、心绪快乐、容貌秀美、性情温和等多种象征意义。海棠花期长,开在秋天的秋海棠蕴苦恋之意。人们每遇爱情波折,常以“秋海棠”自比,故称之“断肠花”,借以抒发男女离别的悲情伤感。然而清末秋瑾所作《秋海棠》:“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一反传统“秋海棠诗”的悲悲戚戚,以不与春光同一时的秋海棠自喻,展示了一位摆脱封建枷锁、追求自由、反抗压迫、豪迈大气的“鉴湖女侠”的精神风貌。
海棠因艳丽贵为观赏名花,亦颇具食(药)用价值。海棠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典籍史料中,其身份就并非花卉而是食物。《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中的“木瓜”,便是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的果实,成熟后带有浓香,富含多种维生素、糖分以及有机酸,可鲜食或制蜜饯;入药则可用于舒筋活络、止泻镇痛、治疗关节风湿等。而“木桃”和“木李”都属海棠类植物,与“木瓜”一样,古人常以之作为馈赠礼物。
盛唐
“海棠春睡”喻佳人
有考证认为,汉代辞赋中与杏、李、枇杷等果木并列的“柰”,即是蔷薇科苹果属植物的海棠。海棠自古就是雅俗共赏的名贵花木,素称“花中神仙”“花尊贵”“花贵妃”,在皇家园林中与牡丹、玉兰、桂花相配植,彰显“玉棠富贵”意韵。据《西京杂记》载,汉武帝新建上林苑,百官群臣敬献珍花奇卉,其中有四株海棠。晋代,荆州刺史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便种植了多株海棠,甚至遗憾海棠花朵茂盛却无香气:“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虽无芬芳,亦珍爱不弃。
此前海棠多被称作“柰”,直到盛唐,地理学家贾耽撰著《百花谱》提出“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且在书中细述:“海棠无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独靖南者有香,故昌州号海棠香国”,这下“海棠”芳名叫响开来。李德裕著《花木记》中也提到“海棠”一词,主政西川时还在成都遍植海棠。当朝多位诗人亦曾写诗赞美海棠。韩偓《见花》、薛能《海棠》、刘兼《海棠花》、郑谷《咏海棠》、温庭筠《题磁岭海棠花》、吴融《海棠二首》、李绅《新楼二十首海棠》……诗坛可谓盛开海棠花,留下“血染蜀罗山踯躅,肉红宫锦海棠梨”“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淡淡微红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岛回香尽处,泉照浓艳时”“浅深芳萼通宵换,委积红英报晓开”“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等佳句,流光溢彩,辉映海棠。
在唐代,海棠的栽植技术与规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因唐玄宗对海棠的喜爱,更推广了海棠的种植,使之逐渐普及于西蜀和江南。宋人释惠洪在其《冷斋夜话》中曾讲述唐玄宗与海棠有关的一段趣闻。唐玄宗登香亭,召太真妃来见,她却因酒醉未醒。玄宗命高力士唤侍女扶掖而至,见妃醉颜残妆,鬓乱钗横,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遂留下“海棠春睡”典故一段,海棠从此亦有了美女佳人之喻。
唐玄宗以爱海棠而传名于世,唐县令罗隐则因在县署种植海棠,为后人诗赞。北宋诗人王禹偁《题钱塘县令罗江东手植海棠》诗云:“江东遗迹在钱塘,手植庭花满县香;若使当年居显位,海棠今日是甘棠。”赞美之情显露无遗。
宋代
绿肥红瘦多佳咏
海棠勃兴于唐朝,鼎盛却在宋代。其时,上至太宗、真宗、光宗等帝王,下至庶民百姓,无不喜爱海棠。“今京师江淮尤竞植之。每一本不下数十金。胜地名园目为佳致。”宋人陈普作《邵武泰宁途间一路海棠》诗,称述福建邵武路旁遍植海棠。有宋一朝,从京城到地方,竞相种植,乃至山、洞、池、溪、川、桥也以海棠命名。以沈立《海棠记》和陈思《海棠谱》为代表的海棠研究专著亦层出不穷,对海棠的特征与习性已有全面认识和了解,为大规模栽植海棠提供了技术支撑。沈立所撰《海棠记》详细深入地记载了海棠的形态特征、生长过程和种植技术,还特别披露了皇室对海棠的挚爱:“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 其后的宋光宗亦曾写下许多题咏海棠的诗篇。雍容华贵的牡丹尚不能敌,海棠“百花之尊”的风范在宋一朝已然彰显。
及至北宋末年徽宗时期,海棠依旧“大红”。各地官员朝贡奇珍异宝,海棠等名贵花木常列其中。欢喜之际,宋徽宗遂下令在京城开封辟建皇家园林“艮岳”,尽植海棠。
宋代官民爱植海棠,宋代文人喜咏海棠。海棠曾遭俗人冷落,苏轼还赋诗鸣不平:“可怜俗眼不知贵,空把容光照山谷。此花本出西南地,李杜无诗恨遗蜀”。欧阳修有“朝见开尚少,暮看繁已多”;黄庭坚有“海棠院里寻春色,日炙荐红满院香”;陆游有“千缕未摇宫柳绿,一梢初放海棠红”;杨万里有“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护海棠”;邹浩有“海棠簇簇弄繁英,随分相逢眼自青”;张侃有“春讯不应梅占断,风流犹有海棠花”;程敦厚有“长忆去年今夜月,海棠花影到窗纱”;任希夷有“海棠花上问春归,岂料春风雪满枝”;韩淲有“撩乱朦胧黯淡中,海棠收叶尚藏红”……或描海棠清姿,或表海棠丽质,或述海棠意趣。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惜春怜花,寥寥数十字,浅显如话,却意味隽永,“天下称之”而成吟咏海棠的传世名作。
考证
花重锦官是海棠?
早在西汉,成都即有海棠栽植。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云:“黄甘橙榛,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橪指枣,柰即海棠。
唐宋两代成都海棠盛极一时。《寰宇记》载成都当年海棠繁丽盛景:“成都海棠树尤多,繁艳未开如朱砂,烂漫稍白,半落如雪。”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其时已有木瓜、垂丝和西府海棠栽植。唐代,每逢春至,大片大片的海棠掩映锦江两岸,红里夹白,白里透红,与同在江畔盛开的木棉交相辉映,诚如吴融诗云:“云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与“红白相间露娇艳,濯锦两岸连青天。天下谁人能不识,花中海棠是神仙”异曲同工,宛若画幅,气韵生动地描绘出“海棠闹锦江”的绮丽景致。郑谷《蜀中赏海棠》:“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叙说溪畔赏花感受;薛涛则以“浅深红腻压繁枝”咏赞蜀中“海棠之乡”;杜甫曾经诗吟的成都碧鸡坊,唐时是海棠盛开的地带。宋代诗人陆游为此诗云:“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杜甫寓居成都五年,观睹海棠万朵却不见诗吟一字。人谓因其母名为“海棠”而讳言。有“巴蜀文宗”“晚清第一词人”之称的蜀地名儒赵熙,在《香宋词》中却认为,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即是咏海棠之句。据考,此诗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春季,据成都物候学,成都初春时节并无芙蓉花开,而梅、梨、李诸花之类,远无“花重”的缤纷繁盛,惟海棠可胜。陆游《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成都二月海棠开,锦乡裹城迷巷陌”,便是“花重锦官”的真实写照和有力旁证。颇有意味的是,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如今亦建有盆景园,栽植多种海棠,经年赏客不绝。
风物
濯锦江头几万枝
数百载岁月流逝,唐代在成都落地盛开的海棠,及至宋时,已达鼎盛,并被视为“百花之尊”。一生酷爱海棠的陆游,因大写海棠诗而得外号“海棠癫”。中年时期到蜀地为官,身临其境,“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的壮观景致为陆游咏写海棠提供了涌如源泉的灵感,所作《剑南诗稿》,为蜀中风物留下了一千一百多首诗词,专咏或兼写海棠的就有四十余首。“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幽梦锦城西,海棠如旧时”……真是:锦城海棠犹正艳,诗人吟哦传千载。
诗人晏殊,曾闻西蜀海棠之艳盛,为世人称道。一俟身临成都,亲睹之下,深感名不虚传,遂欣然运笔《海棠记》一首:“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纵使许昌诗笔健,可能终古绝妍辞。”
被誉为“花苑仙品”的蜀中海棠,让无数流寓成都的文人雅士爱之若狂。宋代宋祁《益州方略》载:“蜀之海棠,诚为天下奇艳”。诗人王诜《玉楼春·海棠》亦云:“锦城春色花无数,排比笙歌留客住。”“海棠开后月明前,纵有千金无买处”。据传,成都府治西还曾建有一座专为观赏海棠盛景的“海棠楼”,海棠的诱惑之大,可见一斑。
元明至清,三朝岁月,其间烽烟屡起,但海棠在成都依然长盛不衰。蜀中名儒、海棠爱家赵熙《下里词送杨使君入蜀》:“青羊一带野人家,稚子茅檐学煮茶。笼竹绿于诸葛庙,海棠红艳放翁花。”再现了晚清年间锦城依旧海棠红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更是遍植海棠。公园、江畔、河岸、街道、宅院……春风和煦,海棠花一株株、一丛丛、一片片,好似红霞粉黛,把城市装点得分外美丽。很多成都人熟知的双流棠湖公园,每年开春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踏春赏花节,二十余个品种、上万株海棠,汇如“棠湖”,灿然“湖光”,炫目耀眼,引无数赏花游客竞相观瞻。
成都人还将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溶入“打连箫”这一民间艺术。三尺竹竿,击腿拍臂;红男绿女,载歌载舞:“柳啊柳连柳,荷花柳灯儿莲,海棠花!”声声欢唱,伴随盛开的海棠,传响在春天的锦城。
温月/文 刘晓凤 程素 /供图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