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卢志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辩证逻辑,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正确理解这些逻辑关系,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探索一条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诸多逻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普遍性与独特性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普遍性。现代化意味生产力不断提高和文明进步。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国家便开始步入现代化,资本主义把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消除了世界各国隔绝的状态,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但是资本主义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它为少数人服务,代表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它以私有制为基础,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异化了,人不是独立、自由的人,人依附于物。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取向是资本增殖,这样的文明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文明所取代,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都致力于实现现代化,把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独特的国情和历史文化特点,决定了中国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结合自身实际和本国国情,实现了协调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体现了天下大同的理念,万物和谐共生的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和谐的现代化,体现出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
全面性与协调性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片面追求资本增殖、利润最大化,其盲目的趋利性和扩张性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失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追求全面性,有力地化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中的痛点,规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原生风险。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与任务》讲话中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我国的现代化要由“单一化”向“两个文明”转变。随后“两个文明”又向“三位一体”“四位一体”转型变化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统筹“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逐步发展完善,开始走向全面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性,是一种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对抗的关系、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难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反观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创造大量物质财富为目的,不注重满足人民的精神层次追求,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 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精神、生态、物质、文化等和谐发展。
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客观规律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在制约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因素。正如列宁所言:“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违背客观规律,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后发优势”变为“先发优势”,不断为社会建设打下基础,同时它又积极地借鉴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有益成果来发展自身,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又实现了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主观能动性。实现现代化是历史发展大势,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因而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实际上,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取决于这个国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历史发展大势的觉悟。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出来的,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有赖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从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各种方案都没有挽救中国的命运,但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以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便被彻底改写了,迎来了新的曙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守正指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忌盲目追求“量”而忽视了“质”。在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把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陈出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紧密贴合中国实际,注重中国的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经历千辛万苦开辟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要着重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过程、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要把广大人民的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在我国,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我国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党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