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以内外联动服务双向循环
■以挖潜育新增强内需动力
■以绿色转型厚植发展优势
■以制度优化激发市场活力
■以供给增效推动民生提质
■以智慧赋能推动现代治理
2023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多重挑战中逆势而上,在巨大困难中承压前行,在复杂矛盾中主动求变,交出了经济回升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的合格答卷,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社消零总额突破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全国百强区(县)增至12个,地区生产总值超2.2万亿元、增长6%,城市位势能级全方位提升。创新动力不断蓄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6%,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增至1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24位。城市活力竞相迸发,六项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及其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全市经营主体增至389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获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航空旅客吞吐量、铁路旅客到发量均创历史新高,外贸进出口总额7489.8亿元、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发展潜力加速释放,一大批高能级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产业建圈强链深入推进,千亿级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同步发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走深走实,“两场两港”枢纽优势持续巩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当前城市发展也还面临一些问题短板:市场预期相对偏弱,民间投资、居民消费等有效需求释放还不足,营商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发挥还不充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郊区新城还需进一步赋能;绿色低碳发展还需持续攻坚突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民生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路径还需加快探索,智慧治理能力和安全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各方面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两会确定的新目标新任务,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勇挑发展大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聚焦“七个更加突出、更高水平”谋细笃实,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推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助推建强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打造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引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天府工匠”队伍,持续打造“科创通+科创岛”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中试+”产业生态,梯度培育重点硬核科技企业,推动规上企业强创新、专精特新上规模。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充分发挥链主企业聚合能力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牵引作用,加快推进上下游、左右岸集聚成势;深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壮大高端芯片、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通用航空、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内外联动服务双向循环
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聚焦“五个互联互通”“五个共建”,进一步加强战略连接、项目衔接、任务承接,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科创走廊,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以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为牵引,统筹推进158个重大项目建设、实施166项年度重大事项活动,协同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和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立足服务建设新时代战略大后方,积极争取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重大生产力和战略性基础设施布局,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产业圈链延展,构建更加紧密的跨区域发展共同体。扩容提质枢纽通道,提能增效自贸区、综保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扩大国际交往和商贸活动,拓展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市场。
以挖潜育新增强内需动力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和各类金融支持供给,加快推进引大济岷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在“三大工程”及地下管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需求上深挖潜力,促进项目投资能快则快、放量增长。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优化“三个十”消费举措,创新塑造“新十二月市”特色消费品牌,大力发展数字、绿色、健康以及乡村等消费新场景,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政企联动提振住房、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坚决稳住外资外贸,抢抓制造业全面开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内外贸一体化机遇,着力引育一批外贸供应链企业,做实“千团万企出海”抢订单、拓市场行动,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
以绿色转型厚植发展优势
筑牢绿色本底,结合高水平筹办世园会,持续实施“五绿润城”行动,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统筹建设各类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着力呈现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城市形态。提升环境治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深化绿色转型,探索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推广应用绿色产品,打造一批近零碳园区、社区、楼宇,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转化生态价值,提升打造龙泉山观日出、环城绿道骑行、夜游锦江等10个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品牌,深化“碳惠天府”机制,加强碳足迹管理,稳妥推进生态资源市场交易,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绿证认购交易、绿色供应链管理等相关涉碳产业,让“双碳”成果惠及各行各业。
以制度优化激发市场活力
全面实施营商环境政策体系6.0版本,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集成政务服务、政策申报、产融合作、供需对接、企业培育等各项服务功能,聚焦企业开办、生产、经营、管理等需求做优12345亲清在线,推动涉企服务更加周到便捷、要素供给更加普惠精准、市场环境更加公平稳定,努力让各类经营主体感到在成都发展成本低、环境优、前景好、信心足,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聚焦要素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财政金融、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以更多原创性原动力改革举措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稳妥有序、压茬推进机构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积极参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深化土地利用管理长效机制、区(市)县结对联动、重点片区融合开发等重点领域改革,努力让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以供给增效推动民生提质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口分布定供给、以真实需求配资源,科学编制“公共服务地图”,规划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好中心,布局一批嵌入式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综合体,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加快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努力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层分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提高低保人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实施文化服务提质倍增行动,高水平运营天府艺术公园、东郊记忆、东安湖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深入开展“乐动蓉城”“书香成都”等文化活动,办好2024年汤尤杯、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推动基层文体设施“亲民化”改造,丰富市民群众文化生活。
以智慧赋能推动现代治理
持续提升智慧治理能力,突出抓好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三个关键,加快完成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全市感知终端应接尽接、共建共享和重点区域全覆盖,构建智慧安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一批多跨协同、务实管用的应用场景,不断优化为民服务效能、风险预警水平、应急处置功能。着力守牢城市安全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统筹抓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安全生产,聚焦房地产、征地拆迁安置、政府债务等领域,完善重大风险隐患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机制,推进“三张清单”攻坚化解和社会矛盾专项治理。有效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做强“微网实格”治理机制,完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居民议事会”等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全面增强街道(镇)行政执行和为民服务能力,推动资源配置下沉在网格、工作力量加强在网格、服务管理落实在网格。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