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3月06日

让更多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们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尹宏 周钻究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涉及住房、消费、教育、医疗保障等民生领域,均提出具体措施。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高水平增进民生福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城市民生保障和改善提出了新要求。一座超大城市如何把发展成果转化为2100万人民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成都必须交出时代答卷。

遵循客观规律: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融相依

城市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基本前提和有效保障。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源头和根基,是满足老百姓福祉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城市经济为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资源、资金和服务,离开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做大“民生蛋糕”,夯实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基础。

增进民生福祉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所谓民生福祉,就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资料的满足,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保障。民生问题关系到全体民众的生存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城市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上,体现在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上。离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谈经济发展,就偏离了人民城市的价值取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民生投入不是负担,而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引擎。当前,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是居民的有效消费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改善有利于扩大投资总量和优化投资结构、调动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有效拉动内需和释放消费潜力。将社会资源集中于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向好的基本面貌加快呈现

近年来,成都市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品质,用心用情感受群众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民生支出占一半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9%,比2022年再提高近2个百分点,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就业服务不断加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成都市始终抓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个“牛鼻子”,坚持就业优先,加大企业稳岗扩岗力度。2023年全市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14条措施,开展就业培训超530万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超3800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1万人,有力强化了新就业群体的服务保障。

基本民生有效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成都市不断健全救助体系,强力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围精准兜底专项行动,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3%,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护险全龄覆盖,实行“应扩尽扩”让城乡低保惠及更多困难群众,特殊困难群众关爱体系不断完善,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市民实实在在得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

公共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成都市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聚焦全龄市民多元化需求,强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切实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截至2023年末,成都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增至61家、居全国城市第2位,85%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三级水平,教育服务质效持续提升,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市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以发展之实富民: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增进超大城市民生福祉,经济发展是坚实后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市人口深度老龄化、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城市居民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要小康”到“要健康”,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民生需求更为迫切,民生保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成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小步快走,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一是抓好就业社保“民生之本”。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深化校地协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促进活动,加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二是抓好公共服务“民生之需”。坚持补齐民生保障领域短板,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将目标任务聚焦到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上,促进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基层文化设施“亲民化”改造,在保障范围能宽尽宽的基础上强化精准扩面,在改进各项公共服务的同时为群众提供更加精细高效贴心的服务,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是抓好全龄友好“民生之急”。关注新群体回应新诉求,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转型行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实施“蓉城女性六大行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提高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建好青年发展型城市,升级青年人才驿站,打造青少年综合服务示范小站,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

四是抓好精细化管理“民生之盼”。注重在旧城改造中留住城市根脉和传统活力,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丰富小缝小补、特色餐饮、家政便民等服务业态,更好满足市民改裤脚、配钥匙、磨菜刀、修水电等家门口的生活需求;试点建设“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加强小摊小店规范管理和关心关爱,精心呵护幸福成都浓浓的烟火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重点在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只有锲而不舍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实现稳增长和惠民生相互促进、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伟大目标。

(作者:尹宏,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钻究,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助理研究员、博士)

--> 2024-03-06 1 1 成都日报 c128914.html 1 让更多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们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