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3月07日

复刻浪漫中国 会是新的流量密码吗

酷飒十足的武术招式,搭配丝滑惊艳的特效变装,上一秒还是平平无奇的小青年,下一秒就变成大家熟悉的英雄人物——总台龙年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中,表演者朱铁雄的一段11秒的国风变装燃炸全场。从孙悟空到哪吒,从二郎神到“常山赵子龙”,朱铁雄用特效变装的形式,展现国风人物的中国式热血和浪漫。这些被网友称为国风变装的“天花板”作品,“每次看都一身鸡皮疙瘩”,累计收获超亿点赞。

在短视频平台上,像朱铁雄一样备受关注的传统文化内容创作者,还有“全网不敢催更”的@山白、@李意纯、@江寻千、@彭南科、@彭传明、@南翔等,观察这些博主可以发现,他们视频主题的共同点无一不是“复刻浪漫中国”,产量极少,点赞极高,涨粉极多,成就了非常惊艳的数据。

江寻千在沙漠“打铁花”的视频中,铁花绽放之时,观众在弹幕中或引诗词相应和,或表达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或感叹人类文明的魅力,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次,“铁花易逝,但人情长存”,深度的情感共鸣,解锁了新的流量密码,打开了更为旷达的心灵空间。

“人群聚集瞩目是传承的关键,在今天,我们称之为‘流量’,毋庸置疑,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就是当下拥有最大流量的‘舞台’。从传播角度讲,这个‘舞台’,传统文化不容错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说。他认为,传统文化所固守的是内核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与身份标记,而非单纯的外在形式,文化延绵需要主动拥抱时代,不断与新事物交融。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需要具备当代性和世界性,用历史元素服务当下与未来,才能成为人类共有的记忆而源远流长。

故事里的双向奔赴

一条5分58秒的视频可以还原一件传统物件的“一生”。在视频中,博主“山白”伴着鸟鸣、虫鸣割漆,在雨水滴落的屋檐下制作徽墨,炼烟、取烟,在春去秋来中等待洗烟,在蝉鸣声中打墨、挂晾、描金上蜡,历经500天。去年4月起,33岁的向清标在平台账号“山白”上发布系列视频,记录中国传统手工工艺,他负责拍摄,23岁的侄子向宏俊出镜。其中,这条短视频《“一两黄金一两墨”古法徽墨制作》发布后立刻火了。抖音播放量破3.7亿,点赞量超1000万。网友们惊叹于徽墨“落纸如漆,经久不褪,纸笔不胶,丰肌腻理”的特性,累计评论近55万条。近一年时间,“山白”共发布了38个作品,吸引了990多万粉丝,获赞6500多万。夏布、油纸伞、龙泉印泥、白棉纸等传统文化技艺在“山白”的网络空间中焕发生机。

“用创作追寻和复刻传统手艺,让它们被赋予价值,从而更好地得到保护、流传下去。”这是向清标叔侄的初心。为了还原器物制作的古法,他反复查证每一个工艺步骤,数十本工具书翻来覆去地看,《天工开物》他翻了上百遍。而向宏俊则要反复尝试每一个制作的细节,手要使多大劲,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宜,都要一次次试演。在他们的视频里,时间的流逝、乡野的静谧,和古法的精湛、匠人的精神巧妙相融。

平台上,像@山白一样备受关注的传统文化内容创作者,还有不少,比如,复刻出滚灯、火草衣、夏代绿松石铜甲等传统物件的@李意纯,亲自上阵体验打铁花、做鱼灯绒花的@江寻千(九月),在短片剧情中融入京剧、舞狮、甲胄等国风元素的@朱铁雄,编蓑衣、酿果酒的@彭南科……截至2023年6月,抖音“乡村守护人”已吸引30余万名抖音用户参与互动,累计带动乡村优质内容传播超3900亿次。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文辉认为,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人。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刘文辉表示:“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将传统价值观寄托于每一则生动的故事里,在这样的‘对话’中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实现传统文化的‘软着陆’,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心心相通的

文化记忆

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刘文辉分析,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第一,在时间层面上,这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大众的情绪,并引导大家重新关注传统文化。从2022年11月开始,博主李意纯在视频中先后成功复刻出滚灯、火草衣等颇具传统意蕴的物件。其中被誉为“灯中之王”滚灯的视频,获赞超240万。有网友留言:“小时候年前挂各式各样的灯笼!过完大年,就可以把灯笼拿回家了,好怀念那时候的过年!”

博主“南翔不爱吃饭”花一年时间复刻《红楼梦》中的冷香丸,也通过制作“红楼梦美食”“失传名菜”“御制名菜”系列,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了解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白相继复刻了湘西传统“马儿板凳”松木椅子、千年前的古老口红“朱砂口脂”、“一两黄金,一两泥”的八宝印泥、有着纸中“活化石”之称的汉皮纸等传统物件。在一条点赞量高达420万的视频中,叔侄俩还原了千年前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向宏俊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在伞骨、撑骨间穿线,总计3000多针。看完后,有人“很神奇地心静了下来”,更多人被老祖宗的智慧震撼,他们将古法制作的器物看作“中国奢侈品”,并感慨,“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吧,很难不为我们的祖先骄傲”。

第二,在社会层面上,这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大众的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大众的情绪,达到共情效果。比如朱铁雄的视频,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网友也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激发情感共鸣。“我喜欢低开高走的剧情,非常燃。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经历了很多事情,知道大家内心追求的是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慰藉和触动,我在跟观众共情,其实是在跟自己共情。”朱铁雄坦言。

从曾经“一枝独秀”的李子柒到如今逐渐形成的全新“传统文化宇宙”,这群年轻的创作者正在用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打动另一群年轻人。让我们期待,他们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大众情绪的基础上持续做创新,不断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让观众观赏美丽、体验惊喜,继而推动传统文化热从线上延展到线下、延展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 2024-03-07 1 1 成都日报 c128967.html 1 复刻浪漫中国 会是新的流量密码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