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金陈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环境资源界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增设的新界别,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同新设立的环境资源界委员见面,传递出“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还要继续抓好”的鲜明信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直面压力、迎难而上,就要“真正行动,解决一点是一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风物长宜放眼量。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我们要从“长远计”、打“持久战”。新时代以来,成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如今的300天左右、PM2.5浓度持续下降,增加的每一个优良天、下降的每一个百分点,都是一点一滴“治”出来的,都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同样要以新思路、新手段加以解决,要以“改革的思路、技术的力量、转型的方式、市场的手段”,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破解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智能化的地表水水质、大气环境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着成都的蓝天碧水;聚焦碳中和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天府永兴实验室已成为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主力军”……成都肩负公园城市示范区使命,改革、技术、转型、市场一系列“组合拳”持续显效发力,推动山水人城更为和谐相融。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国两会汇聚共识、凝聚合力,共同绘就“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同心圆。让我们携手与共、真抓实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同奔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