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3月14日

如何接住这份兴致盎然

钟爱书法的作家蒋勋有一段散着墨香的童年回忆: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书法是有温度的。那种温度在大手握小手里,也在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时——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过程中,如何激发兴趣、激发热爱?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我们一起来听听两位专家的观点和思考。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以数字音乐专辑《胡笳十八拍》来生动地阐扬他的理解。《胡笳十八拍》是新古典音乐作品《戏韵文音》系列作品之一,由音乐人窦唯、朝简乐队和京剧名家史依弘共同完成。东汉末年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出自蔡文姬,篇幅长、内容多,如何吸引大众尤其年轻人深入其乐境,是一大挑战。此次窦唯的音乐作品以前者词文为本,吉他、古琴和鼓为主要演奏乐器,人声由史依弘和他共同完成。前十一拍以史依弘的京剧青衣念白和唱腔为底色,糅合对汉语音韵和音律的理解,演绎主人公情感波澜和故国相思;后七拍内容描写蔡文姬归汉,由窦唯演唱。整部作品时长56分56秒。在新创作与跨界发展中,戏曲艺术遇到更多厚重且极富生命力的内容,激发听众的自我再创作。“由此,文化经典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触及听众内心深刻的共鸣。”胡建君说。

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仇鹿鸣看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传统文化热及国学热等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本国文化有了“重新进入”的需求,最近十多年来尤为明显。这是正常现象,也是积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应是建立在现代意识上的判断,评估其优缺点,继承发扬优点,避免缺点。在各种场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应是更为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应是拥抱世界的,以科学精神和唯物史观进行度量,而非盲目追求文明的优越感。他认为,当下“国学”“国潮”兴起,深层次原因包括寻求文化上的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在课内教育的分量有所增加,《中国诗词大会》等以此为核心内容的综艺热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聚焦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度。

传统文化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培育。如何能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胡建君表示,把教室延伸到整个校园,甚至社会大课堂,提升年轻人的参与度。鼓励青年在忙碌的课业之外,记得生活比学识更重要,多关心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关心自然万物,关心四季流转,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长期阅读习惯。

仇鹿鸣认为,第一,应该承认,某个个体传统文化项目,可以有人喜欢,也可以有人不喜欢,不喜欢也不要紧。第二,如今许多“国潮”项目大热,怎样“接住”这份短暂的兴致盎然,将其转化为长期了解的意愿?需要在社会的公共自我学习平台上及时和充分建设,并使之常态化。第三,可以营造多角度认知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例如,相关展览应摆脱策展时的猎奇视野,不能过度迎合大众,而应曲不怕高,探索主动塑造、引领受众。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进程中,两位专家提到了一些值得警醒的误区。仇鹿鸣表示,“首先应该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接受,应该是站在了解的基础上,不应是仰视的,对其切勿盲目神化。在此基础上,不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某些旧道德、旧观念复兴画等号。”

胡建君也表示,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找到自己的特长,循兴趣而为。不需要全民跟风。有人擅长手工,有人擅长笔墨,有人对文字有感觉,但不一定什么都学,追求热门,追求附庸风雅的多才多艺,结果一无所成。“专注于直抵人心的一件事做到底。有一技之长伴随终身,很幸福。如果实在培养不出特长,做个平平淡淡的普通人就很好。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情上。不需要自己出现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做个观众能够欣赏传统文化之美的境界,也很充实幸福。”

胡建君还认为,对传统文化应是一个活态的传承,一直在时代当中,在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进程里。我们既要向古人致敬,又要直面当下,追求平淡天真、蕴藉文雅的传统审美,让心情沉淀下来,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古为今用,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冯路

--> 2024-03-14 冯路 1 1 成都日报 c129294.html 1 如何接住这份兴致盎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