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上一周,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地不负春光、只争朝夕。
在上海,上海市委领导前往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结合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表达了“助力企业坚定信心深耕上海更好发展”的决心。
在成都,“能源保障”成为两会后首场专题调研的关键词,聚焦全市虚拟电厂建设情况,行动背后,是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的考量。
不论是聚焦创新主体的重点关注、从营商环境入手的厚植培土,还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思路,三座城市工作重点都落在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位列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对城市而言,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如何注入更多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这既需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全国两会各项决策部署,也要学用结合、狠抓落实,在实干拼搏中向“新”而行中,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
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3月14日,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举行,将高水平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作为深化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首要任务,这一产业联盟的成立也被看作是杭州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的集结号。
同一天,深圳发布了“20+8”产业集群政策的“2.0版”,通过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并将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的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等迭代变动,一方面落实了国家层面的重点部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突出强化了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城市实际,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才能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迈步对外开放新高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之一。
“构建‘3+5+4’重点产业体系”,“以北部增长极为核心枢纽”,提高产业开放平台发展水平……在近期审议通过的广州北部增长极发展规划中,广州要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北部增长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开放枢纽。
3月17日,成都工业企业代表团“出海”,抢抓共建“一带一路”、中非产业链合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时机,重点产业链链主等企业赴南非、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在助力成都“智造”挺进非洲与中亚的同时,也将国外优质企业“引进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重视“内外”联动,这不仅是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也是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要以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为目标,不断满足民生新期待。
锻造新质生产力,聚焦“新”劳动者,3月12日杭州发布了关于激励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实施技能素养提升行动等“五大行动”为载体,采取15项具体举措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推动杭州高素养劳动者队伍“长高变壮”。
今年6月底,市二医院等将实现“无卡无码”便捷就医,2024年年底在70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线运行就医场景“一卡通”、累计建成智慧医院不少于57家……在2024年成都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更多关于智慧医疗的民生愿景正变为现实。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将为改善民生提供更优质的基础。
春潮涌动处,实干正当时。让我们锚定目标不放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向“新”而行,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和着春天的脚步,新一页的奋斗序章已然翻开,一幅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城市奋进图正在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