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立成 吴军
彰显“公园城市、美好人居”这一主题,就是要跳出“为办会而办会”的狭隘视野,将世园盛会与营城、兴业、惠民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世园会这个彰显城市独特魅力、打造城市靓丽名片的重要契机,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提升消费增长能级等。应充分借鉴北京世园会等的成功经验和后续开发案例,在把成都世园会办出特色、办成精品的同时,按下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加速键,努力创造新机会、激发新动能,切实推进兴业惠民,绘就城园交融的美好生活画卷。
助力人居环境营造 共建诗意家园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美的盛会,是人类与自然的精彩对话,世园会的举办不仅给了人们贴近自然、体悟自然的机会,也让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人居环境,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城市中展示生活之美、环境之美,创造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
自首届世园会于1960年在荷兰鹿特丹举行以来,每一届世园会几乎都会为城市留下厚重的“绿色遗产”。例如,2019年举办的北京世园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要求为遵循,通过营造一条山水轴,一条园艺轴,给人民群众留下了包含“世园十二景”在内的“山水大花园”。到2019年底北京市建成城乡各类公园已达1050个,建成“口袋公园”“小微绿地”500多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4平方米,体现了“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世园会主题。2021年举办的扬州世园会则以“顺势而为、绿色底色、统筹发展、低碳环保、互动参与、持续利用为原则,积极打造绿色建筑、绿色环境、绿色设施,保留和新增书目2.78万课,集中展示植物1500多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示范区”,更要进一步发挥“绿色打底、生态导向”的原则,用好自身条件优势,努力做优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一方面,在世园园区打造中要充分考虑未来服务居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需求,围绕“公园城市、美好人居”主题,营造能够满足全龄化人群的丰富服务设施和场景,向人民展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坚持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的生活理念,将世园会打造成一张城市人居环境展示金名片。另一方面,要借助世园会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与城市景观营造,以公园美学为遵循,持续推进天府绿道“结网成链”、城市公园“增量提质”、街道社区“增花添彩”行动,对小微湿地、口袋公园等城市微景观品质持续提升,从而全面展示城市之美。
推进花卉经济创新 绽放美丽活力
世界园艺博览会,对于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花卉链主企业,促进花卉园艺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美丽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昆明世园会的举办对该城市的花卉园艺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首个承办世园会的城市,1999年举办的昆明世园会吸引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参加。借助世园会的契机,昆明成立了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推动花卉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为春城昆明赢得了“花都”的美誉。北京世园会举办后,盛会举办地延庆明确提出“用好世园会品牌和资源,培育壮大现代园艺产业”的战略规划,要求紧抓世园会集聚世界级优质园艺要素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园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HBD),加强研发、设计、产业一体培育,打造世界级特色园艺品牌。
成都是全国重要的花卉苗木产区,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2024年世园会对于成都的这项“美丽产业”而言是重要机遇期,利用好这次举世瞩目的盛会,让成都的花卉和盆景得以在这个世界级舞台上绽放,对于成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成都于2021年出台《关于推进现代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公园城市建设和市民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举办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为牵引,力争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花卉供应链中心、花卉科研创新中心、花卉展示交流服务中心,并提出了建设现代花卉产业基地、建设特色花卉产业园区、构建花卉市场体系、构建流通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增花添彩”建设提升行动、实施“花香万家”文化惠民行动、实施“花重锦官城”品牌提升行动等八大具体措施,对成都花卉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为此,成都要充分借助世界园艺博览会平台,积极举办国际技术交流会、新品展销会、品牌推广会等,努力使成都花卉走向国际,进一步推进花卉经济创新发展。
牵引便民惠民行动 保障幸福生活
作为规模大、时间长、内容丰富的重大展会,世园会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文旅研学等活动的好去处,因此几乎每一次世园会都吸引大量游客流连忘返。在这种情况下,优化世园会期间及后续利用时期的便民惠民政策,既有利于用好世园会资源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也有助于做好世园会相关主题文旅消费空间的宣传引导,讲好城市故事,形成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北京世园会期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便民惠民服务,比如在门票方面,为了让游客多维度感受世园会的盛景,获得更好的游园体验,北京世园会还新增“跨夜票”,会期当日16∶00后入园的游客,第二天可继续免费参观。此外,北京将“逛世园”作为第七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主题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活动。北京世园会结束后,相关部门利用世园公园举办了北京国际花园节、北京世园花灯艺术节、世园文化庙会暨大型灯会等活动,持续丰富居民公共文化生活。
成都世园会如何更好地为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提供高质量惠民服务呢?借鉴北京世园会经验,结合成都自身特点,要深入研究优化门票销售政策,对诸如中小学校研学活动、学校团游等予以专属优惠和相应接待政策。要用好用活全省在校大学生资源,广邀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带团来成都逛世园,向大学生发放定向优惠消费券。要定期开展各类消费惠民活动,为居民“逛园”提供一定优惠等以创新形式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要用好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用好“智慧世园”管理中心,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陪伴式服务。要在世园会结束后继续开发好、利用好世园资源,为居民提供高品质文化活动。此外,还要将世园会提倡的绿色低碳理念跟“逛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形成绿色交通出行、全民健身活动等社会新风尚。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营建消费场景
世园会游客规模大,能够创造的消费场景多,是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挖掘消费潜能、创新消费方式的重要机制。由于世园会大多建设在城市郊区,因此一方面要以世园会为支点,提升相关区域消费场景建设;另一方面则要促进世园会与周边地区形成有效联动,扩大消费场景支撑范围。
北京世园会高度重视周边商业布局建设,精选了老舍茶馆、不厌生活、紫泥春华博物馆、绣都丝绸博物馆、石齐画院、世园美家园艺超市等商业品牌,使得商业服务既充满文化气息,又体现差异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空间。此外,北京也积极优化世园会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放大其对延庆等地区的旅游拉动效应,促进这些地区的生态价值转化。
成都要将世园会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结合“五一”“七夕”“十一”等重要节会打造世园会的特色消费场景,吸引园艺主题餐饮融合店、园艺主题文创特色零售店、文化研学体验等特色商业品牌入驻,增强消费黏性。另一方面,要增强世园会与成都市区消费联动效用,提升世园会与熊猫基地、青城山、都江堰等热门景区的协同机制,积极打造更多更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旅游路线,通过相互引流方式扩大消费规模。
(作者:营立成,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吴军,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