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于19时25分去世,享年109周岁。我们所熟知的马识途先生,他的文学作品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一部《让子弹飞》更是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实际上,马老与影视、科幻也有着不解的缘分,他的作品与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留下了深远的回响。
影像续写历史传奇
《盗官记》曾两度被改编为电影
“109岁是个喜丧,可还是让人舍不得。老爷子文武双全,了不起!”得知马老逝世的消息,电影《让子弹飞》的导演姜文感慨道。制片人尹红波也表达了对马老的悼念之情,希望他“在另外的世界依然会活得很好,活得很精彩”。
跨越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马老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而通过影视作品,他的文字在银幕上跃然生辉,如同时代的回响,与当代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其中,改编自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中《盗官记》的电影《让子弹飞》便是最好的例证。
2010年末,这部电影一经亮相便引发了广泛关注。那句经典的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令人印象深刻。
马老写小说《夜谭十记》的念头最初萌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身为地下工作者的他,时常变换身份穿梭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听闻了众多鲜活的民间故事。而在这部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盗官记》,在《让子弹飞》之前,导演李华就曾将其改编为电影《响马县长》。这或许是因为《盗官记》的故事正源于马识途父亲马玉之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真实经历。
科幻世界的老朋友
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未来的世界
“马老是科幻世界的老朋友。”昨日,《科幻世界》杂志官方微博发文悼念马识途,文中写道,“马老带着对中国科幻的期许化为星辰,愿马老在天国引发科幻之光。”
马老笔下写的是过去的故事,目光却始终追随着未来的世界。除了影视界,在对时代发展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回应之下,他生前也一直关注与支持着科幻文学事业的发展。
“我们要培养明天的科学家,就需要今天的科学文艺。”1979年《科学文艺》期刊丛书问世,在马老为其撰写的创刊词《祝科学与文艺的结合》中,他呼吁科学与文艺应当相互汲取养分,携手共进。
2016年,中国科幻文学的最高荣誉——银河奖迎来了它的30周年庆典。在这一重要时刻,马老亲笔为科幻世界杂志社创办的“银河奖”30周年撰写了贺词,他鼓励年轻的科幻作家们继续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为中国科幻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次年,已经103岁高龄的马识途出现在中国科幻大会和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开幕式上。他现场写下对本届科幻大会的美好祝愿,并表达了自己对于科幻事业未来发展的无限期待。他坚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幻事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