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我国自2024年起年均经济增速需达到4.61%。如何拼经济、促增长?过去十余年,基建、城市化等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总体上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下一步,促增长的关键要看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生产能力水平的创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将硬科技的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点,明确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树立科技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部署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为什么是“5%左右”?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确定“关键一年”的“关键目标”,至关重要。“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提出的,是一个具有很强预期性、指导性、引导性的合理目标。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一方面,我国还有不少百姓没有实现向往的生活水平。据测算,我国真正进城安家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50%,而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或者差不多的国家,这个数据在70%以上。这20%的人口接近3亿,他们进城要买房子、汽车,子女还要受教育,这个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我国现有9亿劳动人口,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000元,人均收入提升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需求侧的潜力巨大,供给侧怎样呢?供给侧也给了我们信心:第一,储蓄率高。我国经济的宏观经济储蓄率接近40%,这么高的储蓄率是保证持续投资的基础,而投资是增长的基础;第二,科创能力强。我们每年1100万大学生毕业,其中40%是工科毕业生,中国工程师的红利非常大;第三,劳动力丰富。虽然人口总数下降,但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在2050年之前仍是上升的趋势,从生产角度来讲劳动力短缺不用担心。
总之,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只有稳住大方向、稳住方针政策,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才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保持合理增速,有利于我们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3月召开的2024年全国两会,我国已经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方向:一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以进促稳;二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着力培育市场,着力服务企业,政府自身的激励、考核等应转向培育市场经济和服务企业。
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符合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生产力。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我们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二是促进消费提升内需。前不久,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进一步将汽车、家电产品和家装消费品作为促进重点。推动消费品大规模以旧换新,成为我国当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4亿辆,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每年有超过400万套二手房需要重新装修。推动消费品大规模以旧换新,是中央统筹当前和长远、供给和需求、经济与民生的重大举措,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三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国经济都面临不小挑战。我国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形势挑战,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圆满完成各项发展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不过要看到,经济复苏与转型阶段,金融业需兼顾防风险与稳增长、促改革多重目标。如何高质量完成这份答卷,更加考验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智慧。
四是激发民营经济新动能。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升,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但一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迫切需要针对新情况,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硬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
硬科技是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硬科技指的是基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而产生的技术产品、设备和系统,硬科技可以显著提升社会物质产品生产效率,创造社会全新价值。硬科技具备三个特点,首先,硬科技是基于长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产生出来的,是有长期的科研基础。其次,硬科技具有突破性的应用成效。同时,硬科技能迅速产业化,而且能获得投资的价值。
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关系密切。二者都是基于科技创新,能够大幅度突破性地提高生产效率,能够有颠覆性提升。同时,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拉动一个产业链。硬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新一轮国家竞争的主战场,必须要搞硬科技,要搞新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上,当前有六大硬科技发展方向,即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绿色能源、先进材料、集成电路、光电元器件。
国家战略之下,成都创新要素正在加快集聚,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扬帆起航,成渝地区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成都正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能。
2023年,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733.26亿元、同比增长16%;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同比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1.35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614.2亿元、同比增长10.8%;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第24位,较上年提升5位。
今年1月初,成都出台《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指出,将在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六大重点领域24条细分赛道前瞻培育未来产业。其中,24条细分赛道包括基因及细胞治疗、绿色氢能、飞行汽车、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
成都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要努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重大机遇,塑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构建未来新优势。
(作者: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本文根据李稻葵在2024成都硬科技年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