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4月03日

独家专访李稻葵:

要“硬科技”,也要“软实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在于各地传统产业资源禀赋有异,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亦不同。对于成都这座城市来说,该如何以创新与实践,推动科技创新更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3月28日,“2024成都硬科技年会”在成都举行。会议间隙,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话题,成都传媒集团首席评论员马玉宝专访会议嘉宾——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发展硬科技与新质生产力:“关键在把成都的优势发挥好”

马玉宝:李教授,这一次受邀参加“2024成都硬科技年会”,您如何理解硬科技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李稻葵:硬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词是运用颠覆性的技术,迅速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硬科技则是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或者是应用研究,然后运用到生产领域和其他商业领域。

硬科技,可以与软科技对应。软科技可能是一个奇思妙想,可能是很快的能够带来消费者的感受,但是不一定具有明确的商业价值,因为它很容易被复制。

马玉宝: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部署下,成都有哪些方面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去做到因地制宜?

李稻葵:成都有几个特点。第一,成都有相当雄厚的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过去几十年以来,国家在成都布局了很多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成都也布局了一些科研类的、科技类的企业。所以有很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的基础。

成都,同时还有一个优势——生活和政策环境。成都讲“安逸”,安逸并不是说不创新,而是比较实事求是、比较宽松,宽松的环境容易产生创新。把这几个优势发挥好,有助于把成都的产业基础和硬科技的科研基础转换成生产力。

企业发展与营商环境:“创新只能降临在松弛的灵魂”

马玉宝:探讨科技创新,不得不提到应用转化。对于企业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您如何看待?

李稻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须靠企业。企业家本来就是一个“策划者”,他要拥有极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再结合资本、土地、劳动力各个要素结合技术去创造。成功了,就是英雄,不成功,也要让企业家多尝试。对于成都来说,关键是要把企业引进来,同时还要给企业家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很好的融资环境,这篇文章做好了,新质生产力就能够得到较好发展。

马玉宝:说到硬科技,肯定还要有软实力。在您的观察中,成都的软实力在这些方面有何具体表现?

李稻葵:成都这个地方,很多人来了,就容易在这个地方安家、定居,然后立业。生活的环境好。人发展的环境,就比其他地方要宽松一点。同时气候条件也好,现代社会里,人们是“怕冷不怕热”。热不要紧,但冷不好“躲”。气候冷了以后,人的整个精神状态就会收缩,不愿意户外活动,也就不好发展夜经济等业态。

马玉宝:有句话叫作“创新只能降临在松弛的灵魂”上,其实成都就是给人一个松弛的空间?

李稻葵:完全认同。灵魂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去摆放。创新就跟幽默一样,必须在放松的情况下才有,紧张的时候不可能有。

未来赛道与城市愿景:“以创新为灵魂的、宜居的、放松的、和谐的城市”

马玉宝:成都已经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同时也在开拓未来产业。具体来说,有没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产业赛道,可以让成都更好布局发展?

李稻葵:在产业发展上,成都不一定在终端消费品上发力。比如一个电子表、智能穿戴等,可能沿海地区更有优势。我个人认为,基础性的,或者中间环节的产品,才是成都的优势。比如说基础性的芯片,或者工业上的普遍性产品。因为成都有科研基础,成都人也比较有耐心。看准一个方向,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坚持不懈,是能够培养起自身的强大优势的。要抓那些不管风吹雨打,不管技术如何变,市场永远离不开的一些核心产品。

马玉宝:成都去年举办了大运会,4月还有世园会和汤尤杯。这些重要的国际化赛事和展会,对于城市来说有哪些方面的促进作用?

李稻葵:主要是两个方面。通过赛会,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成都,可以加强对外传播。同时在办赛的过程中,可以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对成都有真实的观感。享受美食、美景,领略城市的风貌,让国内外的投资者、企业家对于成都有更多、更具体的观感。

马玉宝:在中国城市的定位里,成都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李稻葵:我想成都的定位,应该是一个以创新为灵魂的、宜居的、放松的、和谐的城市。在全国的各个城市里面,成都在这些方面,应该能够独树一帜。

--> 2024-04-03 独家专访李稻葵: 1 1 成都日报 c130293.html 1 要“硬科技”,也要“软实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