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旺 左旭光
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实体经济行稳致远的坚实物质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赋予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新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调优化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为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先进适用、系统完备、集约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当前,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紧密衔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型能源体系变革,通过实施设备更新推动实现产业链升级、科技创新与要素集聚等多元融合路径,拉动消费升级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切实赋能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为更大范围设备更新和消费提升提供先决条件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与实体经济发展呈现出紧密交织的特点。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实体经济运行的物理基础和创新环境,为更大范围扩张消费提供了先决条件。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新型信息通信基站、算力设施、智能充电桩、智慧能源设施等,将共同组建现代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底层架构,进而保障实体经济领域数据传输处理、能源低碳利用等关键环节,为制造业的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生产更多优质消费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也将引导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释放和消费行为的升级。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推广,不仅扩大了内需市场,还将引导消费观念向绿色、智能、高效方向转变。而充电设施、智能家居系统等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也将为实体部门所生产新型产品的普及和使用提供必备条件。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推动要素高效聚集、实现产业全面升级、孕育全产业链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力量。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前瞻性布局和快速跟进,必将成为孕育和释放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催化剂。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能够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磁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创新人才入驻,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激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动产业体系从低端向高端、从依赖资源向创新驱动转变。同时,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通过构建高速、智能、绿色的交通、能源、信息等网络,有效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聚集与优化配置:高铁和航空网络的延伸与升级,使得人流、物流、信息流能够迅速汇集和流转;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则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资源的计算与整合。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动态互动,实质上是完善生产条件,推动消费扩张,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释放的过程,两者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等多个维度上彼此促进,共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设备更新行动推动更多领域现代化革新
当前阶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展现出了全新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实施设备更新行动,全面推动重点行业、建筑市政、交通运输和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的现代化革新,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等多元目标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实现,以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创新驱动、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格局。
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与新型工业化理念紧密呼应,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推动各重点行业的能效提升、环保升级和智能化转型。其关键举措在于:一方面,广泛推广和应用先进能效标准的生产设备与用能设备,深入实施分行业、分领域的节能降碳改造,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另一方面,严格执行能耗、排放、安全等强制性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和不达标设备,加快搭建新型能源体系,打破传统增长路径,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坚持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跨界融合和技术创新,孵化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生活保障和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节能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加快更新老旧住宅电梯,优化自来水厂及供水设施设备,强化供热计量改造,推进存量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的智能感知能力等。
在支持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方面,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力求实现与新型能源体系的有序对接。具体举措有:加速推广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和船舶等交通设备,更新换代动力电池,加强绿色航空装备产业化能力,逐渐形成涵盖电动、液化天然气、生物柴油、绿色甲醇等多种动力的综合交通应用体系。
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不仅是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新质生产力源泉的必要途径。通过推动高校、职业院校更新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促进教育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而在文旅设备方面,通过更新索道缆车、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在医疗设备方面,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基础设施体系更新应着力聚焦的重点领域
积极发挥基础设施体系更新改造行稳致远的积极作用,务须选择合适投资方向,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科学运维策略,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坚实支撑。
在寻求合适的基础设施体系更新投资方向时,应当聚焦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要求基础设施投资要紧密围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进行布局。可重点投资于能效领先的生产设备、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等项目,如支持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更新,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设施等新型能源体系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应可持续发展趋势。
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提高低碳和数字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智能化水平。
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投资于高铁关键线路、公路智能网联化等项目,推动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扶持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船舶产业发展。同时,优化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便捷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
现代高效的教育文旅医疗设施:提升教育、文化和医疗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投资先进教学科研设备、高性能医疗装备、智能化景区管理系统、数字化文化传播平台等项目。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会聚高素质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并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