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4月03日

文明祭扫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仪式感”

□本报评论员

临近清明,不少地方已先后迎来了清明祭扫高峰。各地不尽相同的祭扫方式里,共同指向的是“文明祭扫”的主题。当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仪式正逐渐被新的祭扫方式所取代,文明祭扫在绿色环保之外,如何更好表达慎终追远的人文内涵,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传统文化角度而言,祭扫的人文价值,在于对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人伦关系的塑造,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思考、生死教育。

当人们在特定的日子来到陵园,为逝去的亲属擦净墓碑、拔去杂草、献上鲜花,摆上新鲜瓜果等祭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亲属过去的音容笑貌,也可能是两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虽然面对的是冰冷的墓碑,但内心涌现的情感、记忆却是鲜活、有温度的,带着这样一份敬意,我们也更能感受到作为儿女、作为父母,以及作为兄弟姐妹等人伦关系的印记,有了这印记,在社会当中,我们便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一个个家庭中的一员,“我”与“世界”的关系自此有了根系。

有了对应的内涵,还需要有相应的仪式作为载体。

比如今年南京举行的清明长江公祭活动,其中就设置了市民在祈福卡上写下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然后将卡片系于气球之上一起放飞的环节,在活动的尾声,还有礼仪人员引导亲属将敬献给江葬故人的鲜花逐一撒入长江。

再比如,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的共祭仪式上,礼仪人员宣读理性追思文明祭扫倡议书,敬献鲜花、诵读祭文、系黄丝带,随后,礼仪师将用水溶纸折成的水溶花放入水中,以水溶祭祀的方式表达绵绵思念……

文明祭扫不仅是鲜花代替纸钱的简单变换,当人们的祭扫观念已经发生转变时,确保文明祭扫“仪式感”的与时俱进,移风易俗才能进一步落到实处。

--> 2024-04-03 1 1 成都日报 c130303.html 1 文明祭扫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仪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