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鲜花献英烈,哀思祭忠魂。又是一年清明时,这既是礼祭祖先、慎终追远的日子,也是全民族寄托哀思、祭奠英烈的时刻。
在上海,13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庄严肃穆、桃花盛开的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在广州,约150人参加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3周年纪念活动;在成都,“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暨主题党团日活动在成都市烈士陵园举行……山河泣英烈、草木悲壮士,我们敬献花圈、默哀鞠躬、擦拭墓碑,无限的追思与无限的感怀,在心中鼓荡与交织。
回望曾经烽火连天的岁月,李大钊、方志敏、江竹筠等革命先烈,舍生取义、艰难求索,以鲜血和凡躯铸就苦难与辉煌;
置身今天和平发展的年代,袁隆平、黄文秀、刘智明等新时代的奋斗者,甘于奉献、忘我奋斗,以青春和热血诠释初心与使命……他们的名字永不褪色、他们的事迹仍在流传,他们璀璨了历史的星空,也标定着精神的坐标。
今天,我们祭扫烈士、礼敬英雄,就是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弘扬革命英烈精神,在缅怀中传承红色基因、在纪念中赓续前行力量,把他们书写的历史继续书写下去,更坚定地向未来进发。
传承红色基因,是最好的缅怀。从曾经李大钊“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振声高呼、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铮铮誓言,到如今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天安门广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英烈乘风去、精神永不朽,红色基因滋润着这片土地,代代相传、赤诚如火。
赓续前行力量,是最好的纪念。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每一次对英烈的纪念,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每一个人都要有直面风险、应对挑战的姿态,从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凝聚勇气和定力、坚定信心与力量,将其转化为我们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精气神与行动力。
接续开创未来,是最好的告慰。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民族复兴的进程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百年前,民族危亡之际,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不惧牺牲、勇于斗争,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民族复兴之路;今天,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也必将由我们这一代人接续奋斗、灿烂书写。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忘记先烈。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让我们弘扬英烈精神、传承英烈遗志,化哀思为精气神、变缅怀为行动力,在新时代奋进中续写新的历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