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锣鼓声响,26岁的“梅兰芳”身着深色马褂长衫,手持折扇,迈着轻盈的步伐向观众走来,顾盼生辉……
在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支持下,由中央戏剧学院牵头,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发起了大师复现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内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可交互表演的“京剧数字人”。通过数字技术,26岁正值艺术黄金期的京剧大师梅兰芳重现舞台,一系列经典也随之“活”起来。
“梅兰芳孪生数字人”是全国首个高精度京剧数字人,外貌、形体、语音、表演等各方面都接近真人,当其惊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时,观众得以目睹一代京剧大师的风采。这既体现了对大师的敬畏,同时也为戏剧传承推开了又一扇窗户。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传统戏剧艺术如何与时偕行,如何在科技快速迭代的语境下与其并肩发展?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示。郝戎说,纵观2000多年戏剧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戏剧艺术都会随之发生一次深刻变革,而今天借力于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探索,戏剧艺术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经典传承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无论是线上演播,还是线下演出,抑或双演融合,数字艺术科技弥补了演出呈现的不足,扩大了观众数量,也拓展了戏剧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预见了“线上演播”的无限可能性,鼓励“互联网+演艺”的演出模式,以此推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云剧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话剧院推出“CNT现场”;国家大剧院推出了“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等一系列线上演出;北京人艺也在线上展播、直播一众经典剧目……遍及世界各地的观众可以云看戏,中外合作创排的戏剧作品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双演结合”的形式,实现跨时空、跨国界的艺术交流。
新时代的经典传承,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关键。郝戎介绍,中戏招收戏剧人工智能的博士已经探索五年,还设立了数字戏剧系,围绕数字时代信息科技、智能科技在戏剧艺术领域的集成应用先行先试,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大胆的尝试。近年来,很多院校都走向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万水朝东》《风云儿女》《背篼里的春天》等大型舞台剧都是由青年教师带领学生们完成的。师生同台传承文脉,在“继承鲁艺传统,抓好学科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有数字技术加持,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必将呈现新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