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4月23日

报纸与手稿

成都市植物园青少年植物科普馆

□温月

近些年来,大批传统报纸在读者的视野里纷纷消失,原因或许很多,但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传媒兴起风靡无疑是主要推手。

“电子报”很时尚,然而于我,仍喜欢为传统报纸写稿投稿,喜欢自己的文字刊登在那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纸”上。永远忘不了,1984年我在《城市环卫报》上发表散文《暮鸦何时闹夕阳》后,收到样报时的那份激动。这是当年成都市环卫局创办的一份行业小报,四开四版。当我看到自己手写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手中的报纸也仿佛沉重如铅,因为它承载着我多年的“文学梦”!端在手中阅读,既怕揉皱了又恐扯破了。如今,四十载岁月流逝,我已在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散文、杂文、随笔、影评和报告文学等200余篇,那贴有作品的剪报簿,存有原报的集报册,在我心里,一如人生的宝贵财富。那种真真切切的拥有感,正来自于眼前实实在在的一篇篇剪报,一张张原报。其中有些已经泛黄,可在我看来,那不正是“黄金”的色泽么?手抚之,心赏之,无比踏实与快活!

前些日子,因写作需要,我到四川省图书馆查寻资料。静谧的阅览室里,坐在长长的书桌前,我轻轻地翻阅着60年前出版的《成都日报》。在透溢着时代印痕的副刊上,我阅读着那个时代的文字并感知和体味作者的所思所想。摊开一份报纸,犹如推开一扇窗户,我看到了过往的岁月,不由得暗叹:有报纸真好!

有报纸真好,还来自于作品发表后,去报亭寻购样报,那种急并快乐着的状态,让我很是享受。其时,每有作品见报,我便早早出门,到报亭买报,生怕晚去而不得。如遇报纸售罄,便预付报款,请报贩代购,隔天再取。遗憾的是,成都街头如今报亭匿踪,买报的快乐亦随之不再;期待报社邮寄样报,更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在作品见报后的日子里,每见快递员或邮递员上门,抱出一堆邮件,心中便会有几分激动:“今天该有我的吧?”

而一报在手,品茗阅之,那份悠闲与惬意自认是手握一“机”,上拨下划,俯首垂目所不能比的。

与传统报纸日衰“异曲同工”的,还有手稿的消亡。现在,哪怕是纸质媒体,都设有投稿专用的电子邮箱,往昔邮局投寄或上门送稿的方式已然不存。电脑敲字乃成电子文档,微信或QQ邮箱瞬间即可收悉,自不必邮票信封或脚步代劳,而且编辑阅改稿件也快捷了许多。在科技日臻发达,生活工作节奏大幅加快,电子文档广泛推行的今天,手握笔杆写文稿的方式显然落伍而无法适应了。我所相识的一位工人作家,我尚在牙牙学语他就在《成都日报》副刊上发表小小说《星星》了,把钢笔字变成了铅印字;而当我为能在中学油印校报上发表作文而沾沾自喜时,他的名字却已多次通过报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然而,进入电脑写作时代,不谙此道的老作家,手中那支传统的“文笔”却有些跟不上趟了,报刊编辑部的QQ邮箱里很难见到他的稿件;他那曾经在很多报刊上出现的名字亦因此渐渐淡出了读者的视野。确实,囿于不善电脑写作,使一些老年作家或作者的作品少了发表的机会。不过,省内一家主要面向老年读者,且作者多为老年人的报纸,出于特殊的关怀至今仍然收阅手写稿件,这无疑应该点赞。

然凡事都有两面,电脑打字固然规整与快捷,可我们却再也无法体味手写稿那“字如其人”的神妙,亦无法欣赏作者或阳刚或阴柔,或流畅或工整的“硬笔书法”了。我曾在一家行业报纸做过多年编辑,在电脑打字未曾流行时,拆阅作者来稿,竟成一大快事!有时,仅仅是来稿信封上那几行钢笔字,就足以让人无论如何也要把稿子读完,似乎不如此,便对不起信封上漂亮的“手写体”;而写作水平一般,可书写文字了得的作者,也并不偶见。“字是敲门砖”,那时的“文人”大多对此既有心得更有实践。

迎着与时俱进的大潮,传统的报纸或将遭遇更多的冲击。而作为普通写作者,我喜爱“纸”报依旧初心不改,我相信,在五光十色的媒介园圃里,总该有报纸的一席之地。

--> 2024-04-23 温月 1 1 成都日报 c131396.html 1 报纸与手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