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滚滚而来,非遗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承载的文化精神如何融入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非遗保护的重要问题。
当科技与非遗深度碰撞,到底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表示,当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非遗传承与保护突破了传统载体的局限,一系列智能科技逐渐融入非遗保护的各个过程,重塑非遗活化路径。AI重塑非遗保存模式——持续演进的数字科技成为让非遗重焕生机的重要手段。例如,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重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则可帮助构建非遗数据库,这些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对非遗进行高精度的内容捕捉,为非遗的存储、记录和再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揭示非遗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AI重构非遗体验场景——人工智能的介入让大众以一种新颖的交互方式接触非遗、体验非遗。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模拟和重现非遗项目的场景,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进而提高大众体验的沉浸感,让参与者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的情感联系。从敦煌研究院的全景漫游项目到上海豫园山海经主题的AR灯会, 为大众带来从“在线”到“到场”的感知力重塑。
AI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在内容生产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快速、高效完成大量数字原生内容的生产,推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在传播模式上,新一代人工智能结合多维信息展示、互动协作、虚拟学习等方式,让数字文化内容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实现快速链式传播,为大众提供全新的信息体验方式;在信息推荐和筛选上,借助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用户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定制化的推广策略,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传统文化内容,实现精准传播。
AI推动非遗跨界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丰富已有的非遗创作形式或者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可以学习非遗传统绘画、雕刻等技艺,创作出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独特艺术品。AI数字科技也可以推动非遗元素跨领域融入现代家居、游戏动漫、影视音乐、服饰等行业,催生大量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态。例如《原神》推出的长期项目《流光拾遗之旅》,邀请数位非遗传承人还原游戏元素,以虚实交互的方式介绍各类精美非遗,助推中华文化在全球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让非遗再次焕发出充沛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时代,AI赋能非遗传承保护离不开数字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打造参与式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模式,也是确保非遗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帮助非遗传承人提升数字技能、打破和年轻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成为数字时代语境下的新命题。科技公司、高等院校等各方可以实现跨界合作,利用AI等科技手段拓宽非遗人才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