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4月25日

种进年轻人心田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拍照留影 图据新华社

《国家宝藏》《非遗里的中国》等纪录片走红网络;精品影视剧频频“牵手”传统非遗;被喻为“新年战袍”的马面裙、新中式服装火出圈;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近年来,包含非遗元素的文化产品屡屡成为爆款。这些现象级文创的出现,不仅源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也彰显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生机。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呈现。我国是非遗大国,截至2023年底,已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非遗,始于历史,亦行于时代。当古老的非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熟悉的技艺编织出未来的模样,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得以显现。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切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使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为有力的作用,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丁寒冰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丁寒冰认为,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与古为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借助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和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百姓生产生活各方面。”丁寒冰举例道,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要发挥非遗服务基层治理的作用,将非遗保护与和美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结合起来,挖掘家风家训、乡规村约等相关非遗项目在培育良好民风习俗、培厚社区文化中的作用,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再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因地制宜发展“非遗+旅游”“非遗+农业”“非遗+康养”等业态,多样化展示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和民俗风情,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自信。此外,还应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服务百姓美好生活。

二是活态传承,吸纳更多青春力量。“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传承人是关键一环。”丁寒冰说。数据显示,目前,文化和旅游部认定5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公布了2.2万多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市、县也都认定了本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龙头,地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他们掌握着非遗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丁寒冰建议:“当前,要积极发挥各级传承人的作用,着力解决好他们在成长空间、创新舞台、生活压力等方面的急难愁盼,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同时,鼓励引导广大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走上讲台,深入基层、开门收徒,拓宽传承思路,做好非遗的活态传承。”她细细道来,比如,积极鼓励非遗及其传承人走进大中小学校园,推出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近距离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如,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遗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创作更多承载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非遗作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把保护传承的种子“种”进年轻人心田。

三是走出国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非遗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年来,我国非遗走向世界的步伐铿锵有力,43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这些扎根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宝贵遗产,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被国际社会认可和尊重,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生机盎然。“要坚持科技赋能,持续推动非遗的文化形态转型升级,为非遗‘活起来’提供良好条件、支撑要素和实现路径。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丁寒冰表示。

--> 2024-04-25 1 1 成都日报 c131485.html 1 种进年轻人心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