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宾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在加快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年。四川要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与重庆相互赋能、相向发展,不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唱好“双城记”,迈步新征程,共同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大力推进“五区共兴”、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在成都国际化现代大都市、成都都市圈和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3个方面集中发力。
空间集聚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
加快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全国大的区域板块之间以及省域内部分化明显。二是区域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空间集聚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是一个必然趋势,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树立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思维意识,突出优势互补,推动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间合理配置,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加快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也是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战略。四川区域发展是全国区域发展的缩影。一方面,四川的五大经济区和市州发展进一步分化。2010—2022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58.9%上升到61.1%。同时市州发展分化态势也日益显著;另一方面,区域发展的极化现象更加突出。成都极核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绵阳、南充、宜宾、泸州跨入全国Ⅱ型大城市行列。绵阳、宜宾GDP超过3000亿元,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从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时代,与全省区域发展的历史阶段相适应,四川形成和强化了极核型的空间结构,人口和要素不断向中心城市集中,推动了成都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全省经济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作用,改变了全省的经济空间结构,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发展。
当前,四川的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折。一方面,随着集聚水平的不断提升,成都的发展由单向的空间集聚向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双向转化,在继续不断提升自身空间集聚水平的同时,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向外辐射和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及全省区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长期困绕四川的城镇体系断层现象开始破题,涌现出一批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省域次级中心突起。四川的区域空间结构开始由极核型向相对均衡型转化。
在此背景下,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了“五区共兴”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即坚持成都极核引领、都市圈带动、增长极支撑,高水平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加大先发带后发、先富帮后富力度,促进优势区域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后发潜力区加快追赶。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通过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加强不同区域发展联系和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提升全省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各有优势、各有特色、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快城市群、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快成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成都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作用,持续提升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化现代大都市,更好发挥在成都都市圈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全省及西部地区增长极动力源的作用。当前,成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已进入2000万人口超大城市行列,随着城市性质和定位向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现代大都市迈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提高产业发展和组织水平,加快构建大都市区城市空间形态,强化超大城市治理,重塑城际关系和区际关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全球经济社会事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成都都市圈在全国12个都市圈中排名第5位,在中西部都市圈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同城化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同城化的本质在于通过突破行政空间分割,推进一体化协同发展,实现空间一体、制度同一、系统整合,形成新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增进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空间一体,即是要形成相对或更加完整的空间整体,包括保持自然地理空间的完整性、更有利于自然地理空间的开发和保护,形成更加完整的区域空间体系,构建新的空间发展格局。制度同一,即是要在不改变基本行政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新的制度安排,打破行政空间分割形成的制度障碍。系统整合,即是要通过打破行政边界的阻碍形成新的区域系统,包括形成新的地域功能系统、产业系统、交通系统、城镇系统、生态系统、管理组织系统等,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组织的整体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都都市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才开始起步,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面临向纵深推进的问题。
三是探索发展壮大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路径。2023年底到2024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相继印发了支持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建设川北、川南、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省域经济副中心,是当前四川发展壮大省域副中心城市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不仅仅只是形成几个经济体量较大的城市或地区,更需要让其站在一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扮演角色、发挥作用。一是要肩负全省使命,这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一般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最为主要的区别。省域经济副中心所要承担的功能和职责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代表一省、影响全省,与全省经济中心一起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具体体现为具有较强的中心性,即在某些方面和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一省经济社会活动组织、资源要素集散、交通枢纽、创新发展等中心性功能,表现为是一省较为重要的生产中心、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交通枢纽等;二是要引领区域发展。省域经济副中心是一省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应当成为其所在区域的增长极和动力源,需要着力培育塑造极核引领力、科创驱动力、产业支撑力、改革牵引力、开放带动力、市场主体竞争力,发挥其要素集聚、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功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三是对外有影响。省域经济副中心是一省对外经济交往合作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在开放发展的背景下,省域经济副中心应当是一省参与更大区域范围,乃至全国竞争的主体之一,要在跨省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事务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