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5月08日

成都如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周灵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城市,成都正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这是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四川省会城市、成渝地区极核城市的责任使命,也是成都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重大机遇。

重大战略意义

有利于成都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有利于提升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增强我国发展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我国经济发展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能够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成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有利于发挥西部巨大的市场优势和创新潜能,促进西部地区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和全方位开放新支点,加快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有利于增强成都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使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强化了成都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成都对内对外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引领能级层次全方位跃升。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将增强成都在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建强新时代战略大后方、深化亚欧国际合作中的战略位势,强化成都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战略定位。

有利于成都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城市也进入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特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将促进成都深度链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建成联通亚欧、链接全球的国际性资源配置中心,增强成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开放发展动能,使成都加快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体系的战略枢纽和开放前沿,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

靶向发力路径

第一,高水平发展更多层次开放经济。

积极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等重点产业,培育国际化优质市场主体,提升经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力。抢抓欧洲产业转移和制造业多元化布局机遇,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低碳、航空航天4大领域,加快对欧产业合作和项目招引,推动成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

加快发展“一带一路”中试产业。中试是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关键增量和重要引擎。成都应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发展贯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全链条中试产业。

构建国际供应链流通体系。加快拓展亚蓉欧战略通道体系,深化国际供应链创新应用与产业赋能,基于国际航线、国际班列的全球物流体系,搭建和整合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全球配送网络,全面提升成都对全球贸易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能力。加快建设西部“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完善国际班列境内外服务节点和集装箱共享中心等功能性设施,深化“欧洲通”模式,畅通“欧盟—成渝—日韩”和“成渝—东盟”开放通道。

第二,高质量建设更高能级开放平台。

构建高效率国际开放大通道。实施中欧班列(成渝)提升工程,联合重庆推动形成数个区域性组货中心,与重庆推动共建共享海外仓,拓展中欧班列辐射范围。立足“空港+陆港”双枢纽优势,加快开发数条亚蓉欧“空铁公”多式联运精品路线,形成连接东盟、覆盖中亚、联通欧洲的陆空联运通道,增强成都在对外开放中的通道枢纽功能,构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陆海大通道体系。

优化多领域国际对外合作平台。抢抓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争取更多国家事权下放,探索有利于促进跨境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外汇政策和贸易监管制度,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推进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别合作园区结合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差异化建设。

打造开放型国际消费服务平台。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依托春熙路商圈、交子公园商圈、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成都蓉北商圈和空港新城商圈等载体建设,聚焦业态创新、品牌集聚以及功能完善,增强消费空间载体的国际吸引力,拓展国际消费空间。推动商业与文创、旅游、体育、会展、美食以及音乐等行业联动发展,实现消费的规模效应和整体优势,提升国际消费城市能级。

第三,高标准营造更高水平开放环境。

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与国际先进营商规则衔接,推动贸易规则、监管模式和贸易工具创新。健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服务体系,实行高水平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建立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推进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改革和“两步申报”“两段准入”改革,进一步降低通关整体费用。

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营造天府绿道、乡村郊野、国际社区等多元空间场景,构筑布局均衡、功能丰富、业态融合的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国际化城市景观风貌。优化交通结构,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低碳出行选择,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依托“智慧蓉城”建设,构建智慧城市治理体系,营造城市智慧化应用场景,打造韧性、绿色、宜人、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大力推进多语种语言环境建设,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规范城市公示语标识,不断扩大国际化标识覆盖面。

推进公共服务国际化。加强教育开放与合作,增强国际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加强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等,持续提升全市涉外医疗服务水平,打造全国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引领极”。加强国际化社区建设,推动涉外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工作居住氛围,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蓉创业生活。引入全球时尚业态,植入国际化教育、医疗、运动健身等元素,打造具有国际化消费新场景的未来社区。

(作者:成都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 2024-05-08 1 1 成都日报 c131996.html 1 成都如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