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智改数转”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核心战略。
“智改数转”已步入智能制造战略推进的深水区,破解企业“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难题,需要从政府侧和企业侧双向发力。
以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差异化需求为导向,分级分类推进企业、产业、区域的一体化转型,做强产品服务、基础设施两大支撑体系,精准帮扶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
编者按
“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财政部等部门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聚焦企业需求,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四川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强调要挺起工业脊梁、更加突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都则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指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如何理解“智改数转”的内在规律?如何破解企业“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难题,充分释放“智改数转”融合效应?作为试点城市,成都下一步应该如何重点着力?本期锦观智库就此专访深入参与到成都智能制造咨询诊断工作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西南科技负责人张敏,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什么是“智改数转”?为什么要“转”和“改”?
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
锦观智库:从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企业本身发展角度,如何认识“智改数转”对促进工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国内先行区域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张敏:“智改数转”包括硬件智能化改造和软件集成应用的叠加,它是指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造和升级,通过整体组织更新、流程再造和数字化导入,以全面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智改数转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核心战略。德国以“工业4.0”为核心,发布《数字战略2025》《德国新数字化战略》,强调要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英国“高价值制造战略”、法国“新工业战略”等,均致力以“智改数转”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加快工业企业“智改数转”作了新一轮部署。在此之前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同样提出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自“智改数转”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智改数转”优秀企业、项目和平台竞相涌现,各地的有效经验做法逐步被挖掘。首先是强化引领,从政策规划上进行突破。比如江苏早在2021年就印发《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截至2023年底,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9.4%,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64.8%。第二就是推进金融创新,促进制造业加速“智改数转”。今年3月9日,江苏省再次推出《江苏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实施方案》,本年度省级贴息贷款总规模达到300亿元,政策采用“免企业申报”方式,确保政策和服务直达快享。
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举行的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会议,提出要“瞄准制造业降本、增效、提质、扩绿四大关键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
如何破题“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
需要从政府侧和企业侧双向发力
锦观智库:加快推动“智改数转”过程中,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是重要组成主体。我们如何破解传统制造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缺数据、缺方案、缺技术、缺支持”等具体原因,出现的“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难点问题?
张敏:当下,“智改数转”已步入智能制造战略推进的深水区,这需要政府侧和企业侧双向发力。
首先是政府侧。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发展方向,完善资金支持机制。加快完善“智改数转”专项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筹用好国家、省、市、区各级支持资金,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数字化转型相关金融产品,构建“服务商让一点、企业出一点、银行贷一点、政府补一点”长效转型支持机制,着力解决好“不愿改、不愿转”的问题。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动态协同解决问题。建立高效解决问题难题的机制体制,深入实施数字赋能深度行活动,深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的融合应用,解决好“不能改、不能转”的问题。
三是锁定需求,做到因企施策。分类施策、因企施策,深入挖掘行业典型场景,总结制定指南和产品目录,科学精准推动各细分行业智改数转。支持行业中小企业普及应用“小轻快准”转型产品,以点带线、以线成面推进“智改数转”,解决好“不会改、不会转”的问题。
四是培育人才,聚集创新发展动能。建立数字化人才专项,培育一批既懂行业技术亦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注重数字化综合性人才评选。
五是务求实效,打造标杆示范。高水平打造标杆性产线、车间和工厂,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技术革新,从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方案。鼓励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适合上下游企业使用的一体化平台。
从企业侧来分析。一是萌芽型企业,要构建完整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体系。二是成长型企业,要强化外部协同,共同谋划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定期评估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和成效,稳步科学推进数字化转型。三是成熟型企业,要建立高效的数据管理体系,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优化生产流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如何加快建设“智改数转”雁阵梯队?
充分发挥灯塔工厂领航企业头雁作用
锦观智库:对成都而言,“智改数转”已成为成都制造业发展从“做大”进阶为“做强”的内在要求。成都下一步推进“智改数转”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着力?
张敏:成都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指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并成为2023年公布的全国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之一。
从具体成效来看,一是夯实了基础底座。落地“星火·链网”超级节点,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成功融入国家标识解析“5+2”体系,实现首批五大节点托管运行。
二是深化数字应用。针对企业“不会转”难题,按照“以诊促转”的工作思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优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600家工业企业开展免费数字化评估诊断,提升企业数字化改造意愿,鼓励800余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释放企业转型内生需求。
三是突出示范引领。推进“千企数改升级”行动,启动100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累计培育2家全球“灯塔工厂”、1家全球“可持续灯塔工厂”。赋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两化融合水平(66.9)较上年提高0.8,居副省级城市第5。
四是优化发展生态。搭建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桥梁,建立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和典型应用案例遴选、发布、推广工作机制,营造数字化转型发展氛围。
下一步,就是要以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差异化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灯塔工厂领航企业头雁作用,加快建设智改数转雁阵梯队,分级分类推进企业、产业、区域的一体化转型,做强产品服务、基础设施两大支撑体系,精准帮扶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
一是突出深化要素赋能,打造良好发展生态。用好各级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数字化转型贷”等特色产品,用好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链主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增信赋能。持续开展“云行天府”系列活动,强化区域合作,加速成渝和成德眉资区域要素配置、技术服务、产业协同的一体化发展。
二是突出分级示范引领,强化转型服务供给。坚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战略布局,积极引进国家级“双跨”平台、特色行业平台和专业企业级平台,以“一企一策”方式支持平台做大做强,引导“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向平台汇聚,提高平台赋能能力。聚焦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特色产业基地等。大力发展细分行业集成服务,培育具有专业化、高水平和一站式集成服务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
三是突出系统评估诊断,全面激发企业转型动力。按细分行业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打造典型“链式”转型场景。按企业规模和数字化基础分级推动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大企业集成创新应用,打造示范标杆;支持中小企业采用上云等低成本快捷方式,开展生产设备、生产单元、生产线改造升级,推动规上企业“应转尽转”、规下企业“愿转尽转”。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