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5月6日,“五一”假期结束后首个工作日,四川举行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我们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讲述好中国故事,以文化遗产之光照亮城市前行之路。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
5月9日,《北京市合院式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试行)》发布,这是北京针对历史建筑修缮出台的首个技术导则,将为合院式历史建筑修缮提供详尽的技术标准。
在四川,《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日前印发,将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合院式建筑是体现北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代表;四川是孕育红色基因的热土,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文物资源大省,两地出台文件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更好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事实上,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只有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建设万千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我们要传承好历史文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在深圳,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筹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本届文博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届展会,将在深圳各区设立52家分会场,共策划近400项展示交易活动。
日前,新一轮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名单出炉,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4家博物馆首次入选,这也是四川省内博物馆首次入选。
无论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提供文化公共服务,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持续推动“以文化人”“以文立心”“以文塑旅”,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产业发展一线、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也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媒介。我们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
日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达成协议,中法“梦幻联动”,将联合开展巴黎圣母院与秦始皇帝陵木质遗存和土遗址保护研究。
5月8日,“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两项四川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是四川首次有档案文献入选这一名录,目前我国已有17项档案文献入选。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精心守护世界遗产、擦亮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国际化水平,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四川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要坚决扛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始终以中华文明、天府文化、历史文脉的深厚力量护航城市发展、滋养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