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西部是中国的战略大后方,也是一系列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的要冲之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产业能级强度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既面临升级、提质、增效以服务西部大开发中长期产业战略基础地位的功能,也必须寻求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创新,以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综合来看,西部大开发的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增长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兼顾特色优势的同时必须强调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政策支持、环境优化、扩大开放,以期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巩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涵盖从“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以及新时代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各个战略机遇期积累形成的能源、资源、生态、粮棉、制造、航空航天等重大战略性产业基地,其特色优势产业对推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能源矿产资源、粮棉特色农畜产业能力,形成国家中长期发展产业基座支撑能力至关重要。当下,巩固壮大西部特色优势产业,要从过去的规模化思路转向精耕细作聚焦思路,形成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的产业格局:
首先,传统能源向新能源产业聚焦。在西部地区传统能源产业已具备规模优势的局面下,要及时向新能源产业发力,重点发展光伏和风力等发电产业,提升清洁电力等能源的输送效率。这些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要适当收缩、节约、精准化开发不可再生矿产能源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其次,聚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考虑国际地缘政经环境的不确定性背景和中国主动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未来一段时间的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支撑国内主要制造行业的原材料需求和民生产品供应,这对稳住中国经济的大局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例如,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大特色材料+四大优势材料”的新型材料产业体系,包括电子信息、新型绿色建筑、新型能源、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先进金属、先进陶瓷、生物医用材料,以及德阳、绵阳、自贡等地的新材料项目被视为填补了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在高端精细化工领域的空白,有助于打造新的材料产业集群。这类项目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助于提升整个西部地区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
再者,整合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西部大开发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数字化、绿色化等产业再造模式改制当前西部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产业。一是强化数字化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推动绿色生态化转型。结合区域生态承载量和特色农业特征,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打造以绿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推动农业集群的发展和绿色转型升级;四是构建数字化的全链条综合性农业产业园。整合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环节,吸引国家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五是加快产业升级和品牌塑造。在产业集中度上升级,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注重品牌塑造和技术竞争,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符合西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需求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势在必行。
一要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级创新中心城市进行产业融合式创新,在创新中升级产业链供应链。例如,成渝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等在西部地区已具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潜在能力,其依托的成渝两地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创新平台还应继续发挥整合新兴产业和创新赛道的作用,以城带产,通过“城市+”与“产业+”的复合型创新发展形成产业顶部聚集优势和赛道迭代优势,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中寻求尖端产业突破。
二要把产业链供应链当作一个连续产业图谱给予创造性转化,以链兴产,既补短板,也铸优势,发掘西部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延伸效应。例如:甘肃的新材料和航天产业链,可以对接成渝地区新能源、先进制造和航空产业链,形成产业链互补共振效应。同时,围绕这一产业链开拓校地企共创西北区域创新中心(兰州)、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等的尝试,有利于在新型举国创新体制的外围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研发体系,还能培养锻造储备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
三要把未来产业的图景设计为开放式创新模式,以西部产业基础为背景设定未来产业的大方向,留足颠覆性产业的创新空间。从现有科技发展趋势来讲,可以将未来产业的主赛道聚集于:一是未来制造赛道,以智能、生物、纳米、激光、柔性、共享制造为核心的制造业领域,包括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二是未来信息赛道,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光子计算技术等产业化应用,以及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智能产业;三是未来材料赛道,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材料升级,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超导等关键战略材料应用;四是未来能源赛道,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研发新型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新型储能产业;五是未来空间赛道,聚焦空间、空天、深地等领域,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推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领域装备研制;六是未来健康赛道:加快细胞基因、生物结构合成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
由于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颠覆性可能,要留足创新资源余地,例如:过去全球都大规模投入的领域可能在某个特定时期形成创新瓶颈,而颠覆性创新往往会形成于一些边缘甚至冷门领域;要让西部地区的创新可能发挥到极致,就不能只追求当下科技热门领域,还要让科研人员和机构发挥“创造性破坏”的主观能动性,把不可能变为未来的可能,用创新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总之,西部大开发的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增长模式既要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产业包容、积淀能力,又要有“唯变所适,革故鼎新,生机盎然”的产业创新紧迫感,为开拓西部大开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贡献创新力量。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