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我的心中是个幸福感很强的城市,也非常包容。”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我这几年多次来成都,大概有六七次,每一次来,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
“成都是一个幸福包容的城市。”“每一次来成都都能感受到新变化。”5月21日至22日,由央视总台举办的《2023—2024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发布系列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邀请了不少专家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在公园城市幸福美好生活场景中,体验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专家们对成都的印象如何?
亲和包容 创业友好
当天,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来过成都太多次,每年至少来两次,甚至更多。成都在我的心中是个幸福感很强城市,也非常包容。”姚景源称,特别支持此次活动在成都举办,“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促进成都作为美好城市、幸福城市的创业环境优化,还能向全国其他城市展示这座城市的风貌。”
“在年轻人看来,成都充满魅力。”姚景源认为,成都对创业青年吸引力十足,给想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吸引力”“美好”“幸福”被姚景源用作评价成都的关键词。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口中,可进入性和亲和性是成都“美好”的人文因素。
魏翔基于他对休闲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研究表示,一个城市要美好,一定要跨过经济门槛的硬指标,特别是在生活人文方面达到高标准。魏翔以亲身经历为例:“我们到一个城市去问路,会得到两种待遇:一种待遇,对方会告诉我们左边、右边、前面、后面,还有一种待遇是他可能会带着我们走一段路,甚至一直把我们带到想去的地方。”魏翔认为后者具有非常亲和的可进入性,“我在成都的时候,在寻常巷路中确实碰上了和我走一段路、跟我说一段话的亲和的人文城市的特征。”
活力十足 次次见新
“一个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治理以及制度机制方面迸发出活力来。”魏翔表示。
那么,成都的活力如何?
“我这几年多次来成都,大概有六七次,每一次来,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变化。这次来,我最关注的是成都在建圈强链方面做出了表率。”魏翔认为,聚焦8个产业生态圈,成都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国的示范地,“同时我看到了以新经济新业态为特点的30个重点产业链在成都也已经蓄势腾飞。”
魏翔提到,成都给他留下三个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整个成都社会经济现在走向了全息治理,这在各个旅游城市竞相通过旅游营销来宣传城市的热潮中显得尤为突出。“成都的旅游营销已经融入整个城市的全息治理当中。”魏翔说。
第二个印象是成都在生态环境、人们生活和整个产业发展中建起了很多桥梁。“比如说园林经济,从表面上看,是给我们老百姓,包括我这样的游客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当我仔细分析其背后情况的时候,会发现园林经济背后实际上有很多成都打造生物制药、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经济方面的通盘考虑,实际上是由表及里的宏观思维。”
最后,魏翔说:“成都以其生活观、以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亲和性,在全国甚至全球已经成为风向标式的城市,所以我个人也特别希望有机会能不断地造访成都,跟成都的好朋友们一起领略成都不同的好、不同的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柳 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