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思政课始终应该追求的目标,需要把理论讲透,把实践讲活。
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个论断既包含着对思政课政治属性的认定,也包含着对思政课理论属性的认定。思政课具有政治引导功能,这是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同时,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是思政课的理论属性要求。就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理论属性的关系来说,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是第一位的,学理性讲述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而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要在“讲道理”上下功夫。因为所谓的“讲道理”,实际上讲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深讲透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说服力和道德感召力就能得到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多维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科学真理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达到以理服人、以理育人的效果。毕竟,马克思主义不是只宣布绝对真理而让人袖手旁观、站立发呆的教条式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理论,这种彻底性需要思政课教师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照面”,才能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讲全面讲准确讲彻底。比如,要全面准确彻底地讲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等。引导学生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必须回应时代问题。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在如火如荼地经历信息革命,数字化重构了人们的生产生存方式,对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需要给出解答,思政课需要回应学生关切,讲出具有时代内涵和理论底蕴的道理。
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必须敢于批判错误思潮。真理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通过与错误思潮的斗争得以彰显。思政课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并且,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生关注和存疑的问题掰开揉碎,条分缕析,把事实和道理讲清楚。
讲好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是思政课的内容支撑。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明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问题。他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是讲好思政课的一套“组合拳”,“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可以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进行总结,也可以概括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更可以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丰富案例,采用图片、数字、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说明。
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实践成就,进而证实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的深厚根基,讲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
讲好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讲求情理交融,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讲故事的方式方法上,要由过去过多地重视高大全式的叙事,转而更多展现中国具体而微的丰富社会生活;由过去过多地宣讲道理和理论逻辑,转而更多将道理和逻辑寓于生动鲜活的故事和丰富真实的情感之中,以此赢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讲好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和表达方式,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讲述中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讲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讲述中国将秉持何种理念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平共处,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气、骨气、底气。
讲好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是思政课教师的“专事”。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主动参与课堂的议题设置、案例选择等,实现讲故事的“互主体化”;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共同为讲好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贡献活力和智慧。
总之,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质是讲道理,原则是守正创新,方向是内涵式发展,目标是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要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讲道理要讲深讲透,讲故事要讲好讲活,要把理论讲彻底,把实践讲鲜活,这就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