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团 郭红星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愈发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扎实做好新时代城市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承工作,统筹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在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嘱托,要好好挖掘大运河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时指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挖掘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业繁荣,增加城市旅游收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挖掘文化遗产的创意元素,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文化遗产保护还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社会凝聚力。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城市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可以让城市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使得居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血脉相连。珍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就如同织就一张连接过去与未来、贯通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网络。有助于打破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让不同的声音在交流中融合,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为城市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品质。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将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建设中,能够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能让城市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独具魅力。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就像城市的记忆库和灵魂之所。通过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传统街区等文化遗产,能够保留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既保留了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又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让城市生态环境焕发出新的生机。上海的“一江一河”,巴黎的塞纳河畔,都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人们在这里漫步,仿佛穿越时空,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享受到现代都市的便捷与舒适。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够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生动见证,镌刻着城市的成长轨迹和独特韵味,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相当于为城市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不仅向国内展示着城市的深厚底蕴,更能向国际社会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通过这些文化遗产,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历史学者、艺术爱好者等展开深入地交流与探讨,进一步拓宽城市的国际视野,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统筹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赢。
北京以中轴线保护和老城保护为抓手,大力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文化+”战略,实现经济增长。上海的杨浦滨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星罗棋布的工业厂房已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健康、生态的“双创”街区。成都利用丰富的非遗项目,传播“巴蜀”神韵特色文化,特别是成都大运会期间,每天开展皮影戏、剪纸、蜀绣、年画等数十场体验活动,将传统文创展示售卖、传统文化表演及体验、传统游戏互动等多项内容植入大运村集市,充分彰显了巴蜀风韵。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好的经验借鉴。
然而,在城市追求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化遗产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这不可避免地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损失,甚至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牺牲文化遗产。当前,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努力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文化遗产,真正实现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坚持保护第一,优化制度安排。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和部署。要把文化遗产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保护责任和保护措施,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力。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整合文化资源,做强做特文化产业。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文化遗产,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这些文化遗产,并为后续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拓展人文经济发展空间。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遗产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势能。要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强化文化产业数字基底。加强文化遗产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以文化基因库、数据库、题材库等形式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数据库,并预测生成式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尽快在文化消费终端布局人机交互、全息呈现、虚拟仿真等技术应用。要打造更多综合性文化消费新场景。应紧紧把握新技术趋势,运用数字化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有价值、可交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知名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灵活满足不同文化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需求,推动文化消费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目标转型升级,动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消费模式。
优化投入机制,强化人才技术支撑。要加大“文化遗产全科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厚植人才沃土、确保后继有人,既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逐步形成以国家级、省级人才为引领,地市级、县级人才为骨干,一般人才为基础,梯次合理的文化遗产全科人才队伍,鼓励文化遗产全科人才参与院校学习和企业生产,提升创新创造活力和传承发展能力。要适当扩大文化遗产分级目录,在人才、技术、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要运用数字化手段,采集、修复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如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文物,采集各类数据、进行近景摄影测量,再借助数字修复技术,恢复其原本的精美图案与色彩。
在保护传承中擦亮城市品牌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独特载体。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些通过文化遗产的形式得以展现。如北京的故宫、巴黎的卢浮宫、罗马的古罗马斗兽场等,都是各自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通过保护这些遗产,城市能够保持其独特性,从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凸显其个性和魅力。
文化遗产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往往与其文化遗产紧密相关。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城市能够展现其独特魅力,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够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这种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是城市品牌的内在支撑,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中,擦亮城市品牌,需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在提升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文化氛围的感召力。针对网络的传播特点,展开特色化、高互动的城市叙事,塑造易于传播、易于记忆的符号标识,通过层次分明的动态推广,吸引多元主体的广泛关注,推动城市文化品牌良性循环发展。要形成高效联动的城市文化治理体系,利用互联网社交化、圈层化的文化共鸣,深耕和营造共情、共振的人文环境,形塑城市“留住人”“发展人”的强大感召力,形成吸引人、感召人、留住人的文旅名城“强磁场”。
(作者:邓智团,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郭红星,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