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5月22日

创新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冯婵

日前举行的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如何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传承好城市的文化基因,利用好城市的文化资源,是成都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

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遗产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成都历史悠久、名胜众多、英才辈出。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二重证据法”来看,成都拥有20万年人类史、4500年文明史、2300余年建城史。

经2020年-2022年三次考古发掘,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的眉山坛罐山遗址先后出土大量旧石器时代石制器,根据光释光测年,证明成都平原在距今2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使用打制石器生产生活。由此,成都平原的人类史可上溯到20万年前。

自《山海经》《史记》《华阳国志》等文献中,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的历史记载开始,“蜀”正式出现于中国古籍文献中,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同时,成都平原出现了长江上游最早的广袤稻田,古蜀人在史前城址中斜坡堆筑夯打起了高高的城墙,制作了各式各样形制多样的砖瓦生产生活器物。距今约4500多年的宝墩史前城址是成都平原进入灿烂文明时代的重要物证。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仿咸阳制建成都城,距今2300余年。

数据显示,成都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6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石刻等比比皆是。成都全市各级各类馆藏文物400余万件。其中,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达36万件(套),珍贵文物3万余件。另有各类民间收藏也保存了相当数量的金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石刻、书画等珍贵文物。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3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级项目87项,市级项目118项。

在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过程中,成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较好成效。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颂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结合城市历史文化特点及发展实际,编制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2035)》,按照“大历史观、大遗产观”的保护理念,以分层、分级、分类的方式,已提出构建“三层三级多要素”的保护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正在有序有效推进。

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

但与此同时,成都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文化资源的系统性阐释还有待提升。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还表现为点状闪光的基本格局,不少遗址遗迹尚处在静态化原址保护的状态,文化保护形式相对单一,数字化、智慧化、特色化的保护手段和方式还有待加强。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水平还有待提升,全域文化保护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构建完善。文化保护机构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进而兼顾文化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对于成都众多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深度挖掘和详细阐释还较为缺乏,关于成都文化的起源、演变、亮点和阶段性特征的研究阐释也还有待加强。

根据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成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聚焦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加速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一是动态健全法治保障,整合资源合力保护。在构建城市的文化大保护格局上,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针对城市的历史积淀、建设实际等,制定覆盖全域、涉及全程的严密法律法规,保障构建全域文化整体性保护体系。力求做到依法依规保护,既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坚持“一张图”管理,又加大督察力度,建立跟踪评估的反馈机制,面向广大公众和从业者等定期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效果意见征集,对不同时期颁布的《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等进行动态评估和持续修订。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发动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尤其是非遗项目等从业者、遗址遗迹周边居民等多方合作共同参与。鼓励多方筹措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关使用制度。

二是强化系列研究阐释,注重“双创”兼顾开发。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要求,加强对于成都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汇编历代古籍文献,深入阐释文脉传承,绘就清晰演进脉络,全面加强古蜀文明探源工程,鼓励与生态、农业、科技、商贸、制造业等领域的交叉性研究阐释。秉承“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兼顾文化整体性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尽可能保留城市历史原貌,充分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进文化多种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盘活文化遗产,加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村古镇等多层次、多类别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创新构建包括片区、线路、节点等要素的主题化、网络化展示利用体系。

三是创新运用前沿科技,推进智慧精细管控。在已开展的出土文物、古籍文献数字化采集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无人机拍摄、3D激光扫描、三维建模技术等前沿科技,推进全种类文化遗产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尤其包括摩崖石刻在内的不可移动遗址遗迹的数字化保护。在全覆盖采集、图像处理、三维建模等的基础上,构建包涵古籍文献、出土文物、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资源在内的成都文化遗产云端数据库,形成持续更新、不断丰富的成都文化保护数字化基因库。探索运用AI、AR、元宇宙等技术推进数字孪生文物、虚拟修复等创新性数字化文化保护项目。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要求,以数字科技优化文化保护管理机制,通过构建文保数据一体化管控平台和可视系统,对全域范围内,各级别文保单位、文博、考古机构等进行智慧化精细分类管控,构建成都文化保护传承智慧网络。

(作者:冯婵,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 2024-05-22 冯婵 1 1 成都日报 c132712.html 1 创新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