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
时光如果能倒回去40多年,父亲依然会为当年的高考而激动。
1977年,父亲已经在一所乡村小学当了好几年的“娃娃头”(民办教师)。那一年父亲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中获知国家将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父亲沉寂已久的雄心一下被点燃了,虽然只是厚厚云层中透出的一线阳光,却一下照亮了脚下的路。父亲摩挲着几近翻烂的课本庄重地对他新婚的妻子说,他要去参加高考。
1977年的高考已是冬天,父亲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对知识恶补,加之平时有养成自学和读书的习惯,自信又忐忑地走进了当年的高考考场,虽然最后考取的只是一所师范中专,但在父亲眼里,他已经是当年全国570万考生中受到眷顾的一名幸运儿。
父亲中专毕业后分回故乡当上了中学的“娃娃头”。环境变了,他工作的地方是县上最好的学校,但却一刻不敢懈怠。他一边坚持教学,一边坚持自学,不仅取得了本科文凭,还逐渐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
父亲热爱本职工作,更热爱他的学生,特别愿意帮助一些农村困难学生。曾经有一名学生,生活俭朴,学习刻苦,但就是比较自卑,遇到困难容易焦虑,有段时间因为高考前的摸底考试连连掉分,就怀疑自己不是高考上大学的料。父亲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她交流,高考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为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设置,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用学有所获,用知识的力量去改变命运,通过高考见证奋斗、创造未来,这正是个体、家庭与时代赋予高考的意义。而且,高考也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一旦失利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努力,关键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信心,丢掉希望。一句话,高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也绝不是人生的全部。
父亲的这位学生最后考上了师范学院,并且经过努力,毕业后成了父亲的同事。许多时候,这位年轻的老师都以父亲为榜样,用父亲当年的话去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和面对高考,高考是压力,但也是机遇,一批又一批迎接高考的学生终究会明白,高考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更深深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人,既要有改变命运的雄心和抱负,又要有面对现实的坦然与自信。
父亲教书育人,桃李芬芳,这其中许多人是通过高考这道门槛,成为有用之才。但也有高考失利后不气馁迎头赶上的例子。父亲有一个学生,高考失利后走进了技工学校,学成后做了精密焊工,通过师傅的传帮带和勤奋自学,最后成了成绩卓然的大国工匠。每次见面,父亲都夸他是人生考场的胜利者。
从1977年到2024年,高考走过了47个年头,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民大事之一。今天,已退休多年的父亲一说起高考依然很激动,在他眼里,高考是跨越山海的桥梁,无数的人到达了彼岸。也有无数的人换一种方式到达了彼岸,而不管哪种方式,只要曾经努力,希望不灭,他们就是人生的赢家,都是飞速发展中国的建设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