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5月29日

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共育

马云飞 吴柯江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儿童成长环境与发展规律的认知深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受到愈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一问题不仅关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乎教育强国建设与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校家社协同是育人场域的构建,更是育人理念的转变,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既需要审视引发其产生的内外因,更需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共同肩负起应有之责,形成合力,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与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内因探赜

源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多种认知、情绪及行为偏差

心理健康是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需及必要的基础状态,当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且呈现低龄化与复杂化。从内因来看,主要源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多种认知、情绪及行为偏差。

存在认知偏差。儿童认知能力和经验有限,易形成固定与泛化的看法。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有限,或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单一和狭隘,对某一类事物或人容易形成固定的或泛化的看法。如过度概化,一个儿童如果与某个小朋友或同伴有过一次不愉快的交往经历,在思维中易会认为所有的小朋友或同伴都是不可信的;再如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往往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自己知道的就是别人知道的,影响了儿童对人、事、物的理解,这些偏差容易影响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存在情绪偏差。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易受影响产生较大情绪波动。情绪偏差是指儿童在情绪表达和调适上出现的不适当或异常的情况,如过度焦虑、情绪淡漠、情绪失控等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儿童会过度担心未来的事件,无法控制地担心最坏的情况发生,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对快乐或悲伤的反应减弱,日常中不能很好地控制或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些也容易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存在行为偏差。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容易受不良行为影响。所谓行为偏差,是指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的不适当或异常,或与一般同龄人的行为不一致,例如退缩行为、依赖行为等。具体而言,表现为过度害羞、不敢沟通或避免社交互动的行为,过度依赖父母或监护人,无法独立完成日常任务或基本决策,导致儿童心理发展迟缓。

外因追溯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氛围。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过度溺爱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过度严厉则容易使儿童长期陷入自卑、自我否定与焦虑的状态中,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情绪表达;另一方面,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感,促进其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家庭氛围紧张、冷漠,甚至存在家庭暴力,那么儿童会感到恐惧、不安,进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注重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学校因素,学校的教育环境与师生关系。学校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与拓展,教育环境与师生关系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一个压抑、沉闷的教育环境,则使儿童产生厌学、逃避等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冷漠,甚至存在过度的教育惩戒等不当行为,那么儿童会感到孤立、无助,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是社会因素,社会文化与不良媒体影响。儿童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社会文化与媒体环境作为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又为儿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儿童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和观念,这种多元化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儿童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的社会文化,及不良的直播文化、饭圈文化、梗文化、丧文化等亚文化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其次,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一些媒体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也正侵蚀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儿童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误导,这些不良内容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引发模仿行为,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突破路向

共同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均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以学校为主导,健全校家社协同共育机制。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校家社协同机制的健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学校要多措并举做好关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如定期举办家长会或开展家长学校,通过面对面地交流、互动或指导,学校与家长一起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状况;其次,学校应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整合相关社会资源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如引入社区资源,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定期来校开展讲座或心理辅导活动,给儿童普及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最后,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校家社沟通平台,方便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以儿童为主体,制定心理健康发展协同计划。校家社应以儿童为主体,基于儿童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积极制定心理健康发展协同计划。其一,三方一道,特别是学校与家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包括内容设置、开展形式等,帮助儿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二,家长应积极参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看待孩子的学业发展,鼓励他们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

以发展为核心,聚焦心理健康发展协同实施。在实施心理健康发展协同计划时,应始终以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心理变化。一是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二是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与社会的专业合作,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三是注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优化处理方式,强化多主体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育、防、治”上的通力配合,通过定期评估、反馈和调整,确保协同计划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校家社协同是护航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深化校家社协同共育,积极发挥教育合力,共同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筑牢更加生态的发展屏障。

(作者:马云飞,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浙江大学博士;吴柯江,系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本文系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重大课题“新时代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SCJG22A003)的研究成果)

--> 2024-05-29 1 1 成都日报 c133030.html 1 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共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