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成都,读天下,读大地上生长着的那些灿若群星、历久弥新的城市。
城市富有美感,更富有情感;具有时光镌刻的睿智气质,更具有与时俱进的青春活力。一座座城市是一部部历史与现实交织、充满了话题与故事的厚重图书。
古人曾给我们留下诸多关于行走城市的华美诗文,比如成都的锦城丝管、暄然名都,比如杭州的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比如武汉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还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起,聚焦版将不定期刊发不同城市的作者所写的城市人文随笔,他们对自己的城市有着长期深入的体悟,这个城市的色彩、调性、形态、声音,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我们跟随他们的文字,去品读天下的城市,以成都的悠闲洒脱,去体味北京的大气包容、南京的冲淡平和、上海的开阔优雅、广州的鲜活生猛、深圳的活力多元、武汉的豪爽硬朗……
读天下城市,追寻其历史变迁,鉴赏其风土民情,感受其独特氛围。曲径通幽,精神壮游,一次次读城,一次次感受中华大地的广阔,一次次感受天南地北的丰富,一次次感受城市人文的脉动与肌理。
似乎广州这个城市挺适合过小日子的。的确,比起其他城市来说,广州人更关心的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舒适生活。
熨帖舒适令人眷恋
在我的感觉中,北京像个爷们,那风要刮起来,在脸面上是凌厉的,有力道的。而上海妩媚温柔,永远是风花雪月的风。广州呢,大街小巷的人通常都是短裤T恤拖板鞋的寻常打扮,早茶、晚茶、大排档成了生活的主调。这么着,广州的风,总是飘逸着老火靓汤的醇厚,让那些长了一个典型中国胃的人格外动心。广州的生活,随性温婉,让人日渐难舍。
我喜欢生活在广州这座温婉的城市。当然,这并不是第一眼就喜欢上的。说来,这还真有点像谈恋爱,那些外表鲜明、棱角分明的形象,总能在第一印象上就俘获人的目光,比如说,爷们般的北京与风花雪月的上海,很容易让人一见钟情地坠入“情网”。但广州呢,第一眼看,很普通,一见钟情的概率很少发生。只有当你生活在其中,真正钻入广州的枝枝叶叶,你才能感觉到它的好。这种好,是随意的,是温和的,就像一份经过深交之后的爱恋,彼此已经再也分不开,因为对方的熨帖与舒适,着实让你眷恋不已。所有这些熨帖与舒适,更多体现在广州日常的食文化、花文化、山文化、水文化之中。
从“饮早茶”到“老婆汤”
广州的食文化,那实实在在是温暖了胃的妥帖。广州的家常美食中最主要的元素是老火靓汤。这老火靓汤,有个通俗的广式叫法——“老婆汤”。“老婆汤”是广州人家家户户都要做的餐前汤饮,不仅讲究对汤料的充分利用,更讲究文火慢煲,不温不火,煲上两三个小时。你经常会看到这么一个典型的广州人家生活场景:辛劳一天的男人回到家,不管多晚,女人都会端出煲好的靓汤让老公品尝。这场景,不知曾让多少北方来的男士羡慕得牙软!有个北京的单身哥们,曾对我唠叨过N多遍:“姐们,你们广州女人天天煲汤喝,这么会过小家日子的,你快点给我介绍个广州女友吧,让我死心塌地结婚去!”
每天,广州市民早上见面打招呼,往往就是问“饮咗茶未(喝过茶了没有)?”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并不是坐在家里喝茶,而是指上茶楼,去“饮早茶”。不仅饮茶,还要吃各种丰富多彩的点心。广州的茶楼大多建筑富丽堂皇,因此广州人亲友聚会、洽谈生意、业余消遣等,都乐于呼朋引伴上茶楼。一壶酽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得很的事情。一直以来,广州人世俗气息颇重的悠闲日子,每天都是从“饮早茶”的时光开始,而在晚上一碗碗荡漾着温婉涟漪的“老婆汤”中结束的。
“行花街”,登白云山
广州,别称羊城、花城,四季飞花,春夏秋冬,都是花天花地的景色。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在广州,真正是过着“一年无日不看花”的日子。就算是萧瑟的冬天,广州的天桥、立交桥、人行道都种满了红艳艳盛开的三角梅,每一个广州人都可以穿过三角梅花海上班去。特殊的花文化,赋予了广州独特的花事风情。比如说,年三十,行花街——每年年关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成为广州独特的迎春花市。“羊城过年,花城看花”,更成了广州一张靓丽的花名片。
在广州,你如果想眺望广州城的话,是很容易的。你可以选择去门票150元的“小蛮腰”(广州塔),虽然要掏钱,但这里不需要排队。你还可以直奔便宜的5A白云山而去。白云山聚拢着30多个山峰,山体相当宽阔,是个天然大氧吧,而且它的主体范围就在市区内,坐公交车随时就可以去。白云山门票很便宜,5元钱。于是,每到周末,广州人都喜欢呼朋唤友攀登白云山。在山上,你也总能听到婉转的歌曲或粤剧从葱郁的树林中飘出。他们是三三两两结伴成社的票友,拿的家什还挺齐全的,小锣鼓、二胡、笛子等,有滋有味地边敲边唱。走在歌声缥缈的白云山上,所有人的神情都很淡定、很优雅。
这么一说,似乎广州这个城市挺适合过小日子的。的确,比起其他城市来说,广州人更关心的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舒适。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说到底,平凡人家过好小日子正是踏实生活的基础。
本版文字 潘小娴 本版配图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