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5月29日,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前夕,四川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调研扩大开放工作并召开座谈会,要求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加快打造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开放门户枢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拓空间、增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举办“投资中国”品牌系列活动、发布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对城市而言,接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开放路”,持续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通道是基础与关键。
5月25日,随着X8157次中欧班列(西安-马拉舍维奇)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至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9万列,发送货物超870万标箱、货值超3800亿美元。
时间再往前,5月21日,隆黄铁路隆叙段“四电”工程施工全面启动,这条铁路建设随之进入“最后一关”,从成都出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通道呼之欲出。
枢纽通道,是看得见的“硬条件”,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铁路建到哪里,开放的半径就能覆盖到哪里;航线通到哪里,互利的合作就能延伸到哪里。之于成都,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开放通道,持续巩固“两场两港”优势,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义所在。
在深圳,“全球修”新业态已成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今年前4月,盐田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业务进口待维修金额达6.2亿元,同比增长5.2%。
6月2日,随着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运营的成都直飞巴黎全货机航线成功首航,成都再添一条定期直飞全货机航线。目前,成都航空口岸全货机航线已连通全球四大洲。
开放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是为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之于成都,我们要进一步做强产业支撑,强化科技赋能、加快产业融合,既实现内畅外联,又有效降低成本,持续筑牢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产业根基。
开放,意味着与世界相连、与国际接轨,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水平开放是必然选择。
日前,国务院通报了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发现的30项典型经验做法。其中,深圳“构建立体化海外维权工作格局,护航企业‘扬帆出海’”的典型做法入选。
在成都,具有国际先进性和成都特色的跨境投资税收服务体系正加快构建,涉外企业税费服务长效机制亦不断健全,把政策“大礼包”送上门,让企业“走出去”更有底气。
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深层次的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之于成都,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营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完善与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风险防控体系,为推进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开放是大势所趋、是发展要求,也是人心所向,越开放就越自信,越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新征程上,我们更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系统谋划推进高水平开放“更上一层楼”,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