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6月03日

手握巨万财 竟无一间屋

郫都区安德街道尹昌龄文化广场上的尹昌龄塑像

尹昌龄文化广场上的石碑和亭阁

1942年,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尹昌龄铜像图纸 (成都市档案馆馆藏)

培根火柴厂善牌商标(成都市档案馆馆藏)

尹昌龄像(尹昌龄之孙尹大锡提供)

□贾燕妮 杨若虚/文 唐恬/图

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清廉蓉城建设的意见》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清廉蓉城建设“七大行动”,旨在不断擦亮公园城市“濯缨锦江、清流万里”的清朗底色。

为持续营造崇廉尚德的社会风尚,本报联合成都市纪委监委,持续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深化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本栏目将着重介绍成都历史上的廉洁人物和文化点位,从中挖掘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历史故事,通过寻迹成都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对廉洁文化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今日推出第十四期。

在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云丰村,有一座尹昌龄文化广场,时至今日,常有慕名前来凭吊这位先贤的游人。站在广场上,看着尹昌龄的雕塑和兴教亭、慈惠亭,读着村情村史石碑上“尹氏昌龄,少年脚印可寻觅,官声廉正,秦川民众皆推崇……”的文字,一位以“仁为己任”“视民如伤”的慈善大家、清廉官员形象便逐渐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尹昌龄(1869年—1942年),字仲锡,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著名慈善家。尹昌龄出生在今天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23岁就得中进士,堪称年少成名。1925年,尹昌龄弃政还乡,怀悲悯恻隐之心,毅然接手了当时成都一所早已破败不堪的慈善机构——慈惠堂。在动荡的时局下,他拼尽全力庇护了8000多名鳏寡孤独及弃婴,将慈惠堂发展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机构之一。不仅如此,他一生清正廉洁,留给社会丰厚的慈善资产,却不曾为自己的家人留下一间屋,其感人之举在中国慈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留下“广厦良田” 后代“靠赠栖身”

1942年,坚守在培根火柴厂的尹昌龄久病不起,著名教育家陶亮生和诗人林山腴听闻此事后立刻前去探望。当他们看到尹昌龄时,这位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已经极为瘦削与憔悴,面对友人到访,尹昌龄感叹:“我要是能再活一年,看见这8000多鳏寡孤独有个下落,死亦瞑目!”

不久后,尹昌龄先生去世。在他的葬礼上,尹夫人郑重地将保管慈惠堂财产的小箱子,当众交给了继任者张澜。据档案记载,开箱后清点,慈惠堂竟拥有田产8000余亩,独院24处,街房100余间,现金数十万,观者无不感叹惊讶。这笔财产,在当时而言可谓是“巨万之资”,它是尹昌龄经过近20年的苦心经营,为慈惠堂留下的遗产。掌握着这些资产的尹昌龄,哪怕是将其中之万一,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都可拥有极为富足的生活,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尹昌龄家中清贫如洗,甚至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近万亩的田产和上百间房院,没有一亩一间属于尹昌龄。

在接手慈惠堂的近20年里,尹昌龄和家人一直靠租房生活,从未在慈惠堂领过一个铜板的工资,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基本来自老家微薄的田产收入。看到如此情景,尹昌龄的朋友们唏嘘不已,纷纷凑钱将尹昌龄租住在马王庙后街的房屋买下赠予其家人,这才让尹昌龄一家有了栖身之处。蜀中才女黄稚荃在《尹昌龄事略》一文中的结语意味深长:“昌龄殁之日,家无馀财,年七十四。”

中举开启仕途 辞官归乡从善

回顾尹昌龄的一生,可深刻地感受到家风对他的影响。尹昌龄的父亲尹培墉是一位商人,他为人忠厚老实且非常能干,成为商号股东后,被任命为汉口分号的掌柜。他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每当有了一些积蓄,便购书回家,供孩子们阅读。不仅如此,尹培墉还遍访名师,邀请他们为长子元理、次子昌龄授课传识。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年的尹昌龄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世事无常,尹培墉所在的商号后来因为生意亏损最终破产,所欠款项须由股东依照入股比例进行赔付。作为股东之一的尹培墉无钱赔偿,经常被债主追债,也让尹氏一家居无定所。尹昌龄从此时开始感受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这让他立志要发奋读书,用知识去改变命运。

在刻苦求学多年后,尹昌龄终于迎来了机会。1888年,19岁的尹昌龄乡试中举。四年后,他奔赴京城,在殿试中获得二甲第四十名。23岁中得进士,这也让尹昌龄得以进入翰林院,开始了自己的仕途。此后,尹昌龄长期在陕西为官,历任白河知县、度安知县,后升为商州、延安、西安知府等官职,在清末陕西的兴学、练兵、劝工、蚕桑、铁路、游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被誉为“八局知府”。民国后,尹昌龄还出任过四川军政府审计院长、内务司长、黔中道尹、政务厅长等职。直到1925年,尹昌龄辞官归乡,在成都隐居。

当时的成都,因为时局动荡,创办于清朝雍正年间的社会慈善机构慈惠堂已经陷入困境,尹昌龄毅然决定接手慈惠堂,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期间,尹昌龄将原普济堂、育婴堂、幼孩厂、济贫厂、恤嫠局一并裁撤,归慈惠堂统一管理,在他的经营之下,慈惠堂逐渐步入正轨,深受人们的好评。

不食一果一饭 不为自己谋利

尹昌龄在掌管慈惠堂期间,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也体现了他严苛的自律。

为节约经费,尹昌龄拒绝为自己的办公场地安装地板。类似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慈惠堂内经营有果园,离尹昌龄的住所很近,到了果实成熟的季节,邻居说道:“你乃一堂之主,摘几个果尝尝又何妨?”尹昌龄答曰:“这些是用来救济孤穷的,我怎么敢自己摘来润口?”不仅如此,尹昌龄连公家的饭都不曾吃一口,时常自购红薯充饥,若因办公繁忙,他也会托家人送饭到慈惠堂,不食堂内一餐一食。尹昌龄有一爱犬,在其办公时常伴左右,食堂伙计偶尔用食物喂食该犬,尹昌龄看到后十分生气,责怪伙计“分食他人碗中物,大不该!”

尹昌龄还不忘以“助人为善、先人后己”的家风教育来影响后代。有一日,他带着儿子在堂内散步,看见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花草,尹昌龄对儿子说:“当你看到这些植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还要想到世上依然有许多苦命的人需要帮助。”通过一系列行善之举,外界逐渐了解了尹昌龄的品格德行,也愈加敬佩这位慈惠堂的负责人。渐渐地,尹昌龄有了“尹青天”的美誉,而他也一直秉持着正直清廉的作风,来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这也为慈惠堂之后的兴旺奠定了基础。

救济不如自救 火柴“照亮”前路

在尹昌龄接手慈惠堂之前,这所官办慈善机构有田三百余亩,加上政府拨给的救济经费,可养活鳏寡孤独残疾等无依者三四百人。但到了民国时期,政乱财窘,救济经费逐渐被挪作他用,堂务日废。

彼时的慈惠堂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入不敷出,无法支撑对困难人群的帮助。尹昌龄接手后,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社会惟工业谋生较有把握,且可长远”的发展方向,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慈善模式落地践行,利用慈惠堂的自有资源,创办了培根火柴厂,通过生产火柴来增加慈惠堂的收入。

“厂中余利,专恤孤穷。敢有私心,天地不容。以扇喻善,奉扬仁风。”在培根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商标图案上有一把折扇,扇面印着尹昌龄拟的四言六句,以扇喻“善”,在售卖的同时,传播着为善的理念。在尹昌龄等人的用心经营下,培根火柴厂的产品在全国广受欢迎,营收也逐年增加。

火柴厂的生意日益兴隆,引来了权贵的觊觎,提出投资并按股分成收益。尹昌龄听闻怒言:“你们按股分红,把赚的钱都拿去分了,鳏寡孤独又怎样?”为起到警示作用,尹昌龄在厂门两侧挂上自己撰写的对联——“慈善事业在良心,假公济私,绝非人类;生产艺能求进步,殖材振乏,恃此资源。”此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纷纷施以援手,让火柴厂成为当时慈惠堂重要的经济来源。随后,尹昌龄还主持创办了“慈惠堂瞽童教养所”,开创了成都职业教育的先河;通过修建育婴堂、幼稚园、女童教养所等场所,建立起女童救助体系……

时至今日,慈惠堂已不见踪迹,但在成都市中心城区留下了一条慈惠堂街,在城市中铭刻下了属于尹昌龄的印记。而培根火柴厂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成都火柴厂”,也成为老一辈成都人难忘的记忆。

尹昌龄轶事

男儿黄金膝

只为慈善跪

作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尹昌龄,是声名远扬的名儒,更是颇有气节的慈善大家,他有过两次感天动地的“跪拜”,并被记录在史料中。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成都,慈惠堂8000多鳏寡孤独及弃婴需要安置,其中盲人疏散最为困难。尹昌龄将附近各乡场共400余户佃农召集起来,请求他们帮忙疏散众人,并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他承诺会嘉奖施以援手者。佃农们看到尹昌龄对盲人如此关怀,无不感动,纷纷点头答应。在支付了酬劳后,尹昌龄竟向众佃农跪下行礼,众人纷纷热泪盈眶,承诺善待盲人。数年间,慈惠堂的盲人在众佃农的照顾下,未有一人死亡。

另一次“跪拜”发生在尹昌龄年近七十岁时,他当时欲前往川东赈灾。但因年岁已高,故无力亲赴,需委托可靠之人代为前往。他很看重培根火柴厂主任王干青(中共地下党员,成都十二桥烈士之一)的为人和才干,就把王干青请上中堂,俯身下拜,叩请王干青代他成行。王干青比尹昌龄小二十多岁,属于晚辈,但尹昌龄为了灾民,并不在意个人颜面,行跪拜之礼,这让王干青深受触动。在接下来的赈济中,王干青也没有辜负尹昌龄的重托,圆满完成了赈灾重任。

厚恩重如山

百姓心有秤

1942年,尹昌龄去世。出殡当天,数百位盲人举着孝幛、孝联请求出行送别,治丧人员因路不平,考虑其颠顿,婉言拒绝。盲人们一齐请求:“尹先生对我们那么好,他百年归天,请让我们尽点心意吧。”后来为了送别者的安全,专门为每一位盲人配了一位搀扶者,共同直往茔地。

尹昌龄逝世后,《华西日报》于1942年12月1日刊载了尹昌龄管理慈惠堂的感人事迹,无数成都市民为之动容,他们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为尹昌龄在当时的人民公园塑立铜像。塑像的资金,由每张电影票上附加小额资金筹集,不久后,这座由全市人民齐心铸就的铜像制作完成,每日凭吊纪念者无数,足见成都人对尹昌龄的崇敬与追思之情。

2024年清明,已经76岁的尹大锡(尹昌龄嫡孙)为祖父扫墓,看着尹昌龄墓志铭上的“仁为己任,视民如伤”字样,他回忆起这是祖父在京时,请“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所书,并作为他一生的座右铭。直到尹昌龄去世前,这八个字都悬挂于培根火柴厂的墙上。

今天,人们在缅怀尹昌龄的同时,还不忘以他留下的那句传世佳言教导勉励后辈,“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4-06-03 1 1 成都日报 c133241.html 1 手握巨万财 竟无一间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