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飞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发展方向,融合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式,并实现新的重大跃迁的生产力。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制高点,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阵地。成都在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具有较好基础。成都要抢抓机遇,重点锚定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核心竞争力,聚焦创新、人才和产业三大引擎,夯实生产力基础,积极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第一,依靠创新驱动力,提升研发竞争力。创新,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直接动力。成都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更要聚焦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一是重点瞄准创新药、航空、芯片等优势赛道。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争取在蓉设立国家药品审评分中心,便利化创新药审评,加快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提升成都规上新兴和未来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规模,提高规上新兴和未来产业企业研发质量,提升全国研发竞争力。
第二,依靠人才驱动力,提升人力竞争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原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源头是人才的竞争。成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主要布局在西部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区域,加强城市新区政策和环境引才聚才力度尤为重要。一是深化城市新区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加快探索城市新区人才机制,鼓励一批中高端人才带着技术股份成为新型市民,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中高端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功能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联合共建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二是打造新生代创业环境。“90后”“95后”是数字经济就业的主力军,营造城市的创业文化氛围,打造优良居住条件,提供便利交通设施,形成年轻人创业的新环境。
第三,依靠产业驱动力,提升发展竞争力。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必须要通过高水平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来实现。成都要围绕龙头企业,优先给予空间、资金等产业要素支持,面向上下游精准发力,培育具备根植性的企业。一是加快转型类产业发展。要加强产业规模大,但产业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转型类本土企业培育壮大,如智能终端、汽车(新能源汽车),并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市场推广创新,拓展产品新赛道;二是重点扶持未来潜力产业。加快初具规模,且处于快速增长中的潜力类产业扶持力度,如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高端医疗器械、工业无人机产业等,以应用促发展,深挖细分领域,打造专精特新、单项冠军。
与此同时,要依靠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升政府引领力。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加快重塑,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渗透,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加速更新,新一轮新质生产力竞争加剧。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在抢抓机遇,纷纷出台实施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与配套政策,带动全国掀起发展新兴和未来产业的良好势头。成都要加快研究制定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规划,在新一轮新质生产力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