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这个端午节,与“新中式”旅游一起热起来的,还有出入境游。
看全国,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2024年端午节期间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将达17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2.5%,上海浦东、成都天府等大型国际机场口岸出入境客流稳步增长。
看成都,据飞猪发布的《2024端午假期出游风向标》显示,四川游客的国际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七成,6月8日至10日,成都航空口岸预计将有4.5万余人次、420余架次航班出入境。
在短短3天假期里,人们越来越愿意奔赴“更远的远方”。这背后,与日益便捷的出入境服务密不可分,也与城市的开放姿态、开放氛围息息相关。
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系统谋划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进行安排部署,强调把增强通达能力、运筹能力等五大枢纽能力作为重点举措。
紧紧扭住“中外交流的枢纽”这一独特定位,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开放大局,需要成都坚决扛起推进“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以立体全面开放通道打开更大范围的开放。道路通则百业兴,道路畅则百业旺,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是城市强化枢纽建设的必备条件。
6月2日,成都至巴黎定期直飞全货机航线实现成功首航,不仅如此,今年1月至5月,成都在飞的定期直飞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已增至70条。不断织密畅达全球的“空中桥梁”,城市客流、物流将实现快速增长。
上周五,济南市建设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方案印发,锚定“到2025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达到1.54万亿元”目标,并提出要加快“四港三区”枢纽新城建设,发挥“公、铁、空、水”四港集聚优势。
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范围,也要充分整合现有通道资源、提升集散效率,在建设枢纽的同时,进一步用好枢纽。
以圈链融合产业体系拓展更宽领域的开放。没有产业支撑的开放,是缺少根基的开放。
作为外贸大市,在近期印发的《深圳市进一步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实施办法》中,“加快先进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打造国际研发创新高地”“支持外商投资生物医药领域”等内容,成为深圳推动重点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6月6日,解读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介绍了成都将聚焦产业建圈强链,依托中国—欧洲中心等平台,利用进博会等展会活动,推动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加大外资项目招引力度。
开放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要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开放型”转变,就需要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国际分工。
以接轨国际枢纽服务推进更深层次的开放。“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建设,少不了以开放促改革。
为更大力度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上海口岸2024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若干措施》以34项举措,进一步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优化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及特殊物品进出口手续等,持续推进国际贸易领域营商环境改革。
在成都海关研究提出的《支持成德眉资外贸同城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将加快推广“两步申报”叠加“提前申报”改革,推广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用”,支持企业深度拓展RCEP市场……将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举措落到实处,一个更具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化都市圈正加快形成。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打的不是“单项赛”,而是“全能赛”。让我们在开放中汇聚合力、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开放中不断提升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和对外交往中心能级,我们城市将在拥抱世界中,绘就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