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否则前期的一个小问题可能会引发后期的一个大事故。”徐梦如表示,有了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如有了一个强大辅助,基本可以满足团队概念验证及中试的全部需求。
“我们的产品大多是在户外使用,那么设备在极端气温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就至关重要。平台提供的高低温箱可以提供从-70℃到150℃下的测试环境,让我们可以在研发阶段轻松完成产品测试任务。”徐梦如说道。
据了解,平台目前已建设空天遥感技术应用创新平台、干涉测量技术应用创新平台、毫米波技术应用创新平台3个子平台,各平台根据实际研发情况,细分多个实验室,承接省内外科研合作和技术共享服务。
在具体技术服务上,平台可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测试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测试场地短期免费使用服务、测试方案技术支持服务、测试需求服务以及专项定制化需求服务等,可以满足装备制造企业概念验证到中试的测试需求。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落地成金”?“我们按照‘科技资源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的模式建立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在落地方式上,创新采用‘一个研究院+一个产业技术平台+一家龙头企业’的模式。”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崔柯介绍。
也就是说,政府“搭平台”、研究院“导资源”,政府负责设备采购、平台建设等,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由研究院负责运营管理并对外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真正做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以一套投入服务多家企业,获得更多产出。
成都将聚集100个重点中试平台
助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可喜的是,平台建设至今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支撑研究院开展日常科研工作,推动研究院路侧雷视融合一体机开发等近10项科研技术成果完成迭代开发等;与成都西科微波、北京世冠金洋、理工雷科等20余家企业签订合同4000余万元,与中援应急等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成果的研发和推广。
随着平台正式对外开放,将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科研服务、设备租用等服务,进一步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这也是成都近年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加快中试平台建设的缩影。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成都建成备案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共40家,其中中试平台30家、概念验证中心10家,分布在13个区(市)县,覆盖全部8个产业生态圈,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助推产业建圈强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近日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聚集100个重点中试平台,服务500个重大中试项目,推动5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科技创新企业,培育技术经纪(经理)人才4000名,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形成突破。
在成都,越来越多的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正在“因材施教”,为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助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