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6月14日

以体育人 以美化人 促进“五育并举”

——青白江区体育美育融合创新发展

体育健体魄,美育润人心。对标党和国家赋予学校体育美育的新要求、新使命,青白江区从更高站位出发,在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同时,全力推动新时代体育美育工作融合创新发展。区域各个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以“日常锻炼为基础、体育项目为依托、体育竞赛为抓手”的体育育人模式和“课内外相结合、学展演相促进、团校社相统筹”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美育体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和艺术实践中实现“五育并举”,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白江区至佳中学校

体育向全体 美育在身边

管乐合奏、诗歌朗诵、武术表演、啦啦操运动……前不久,青白江区至佳中学校举行了第十四届“启奋进征程、谱青春华章”艺术节汇演。舞台上孩子们吹拉弹唱、奔跑跳跃,个个“身怀绝技”、自信阳光,体艺双馨彰显五育融合新样态。

以体育人强体魄

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改革方向,在开齐开足开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武术等专业课程,按照“普及+提高”和“全面+个性”原则编写校本教材。针对初中学生身心特点挖掘体育运动本身的技能乐趣、竞争乐趣和互助乐趣,运用分层指导、内外结合、以赛促学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并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大课间时分,操场上正在进行地壶球比赛。师生们默契合作,瞄准赛道圆心位置来一个漂亮的击打,小小冰壶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学校不断拓展阳光运动形式,开发了旱地冰壶、接力跑、跳长绳、拔河等特色体育项目,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除了每学期开展田径运动会、冬季阳光长跑等常规活动外,还引进了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等民族传统体育,实现了“面向人人”的学校体育。

以美化人提素养

体育面向全体,美育就在身边。学校以乡村少年宫为依托,成立了合唱、舞蹈、管乐、书法、诗歌、泥板画等多个艺术社团。以“活动”组织教学,覆盖全校所有孩子,使美育工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学校找准自身文化内核与当今时代精神的联结点,把美育根植乡土,成立了扎染工作坊和扎染社团,引导学生感知、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孩子们利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创作出一件件风格独特、充满古朴神韵的扎染作品。随着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扎染由社团活动升级为校本课程,并出版校本教材《扎染艺术》,按照不同学段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七年级学习扎染的历史文化、八年级学习具象的图案扎染、九年级学习现代的扎染工艺。同时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熊猫走世界——扎染”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让全校师生接纳寻根、固本、筑基的教育思想,找到美的源头,树立起文化自信。

青白江区大弯小学校北区分校

非遗文化浇灌美育之花

“金线要捋直,翅膀部位最好用靛蓝色,才能和图案更好贴合……”在青白江区大弯小学校北区分校“七彩珐琅”工作坊里,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制作掐丝珐琅画。这是一项经过拓图、掐丝、点蓝、固沙、覆膜等工序而成的“非遗”作品。

课程从“传统”开始

近年来,学校重新审视和定位“非遗”价值观,探寻中华传统工艺与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融合途径,把掐丝珐琅画(又叫“景泰蓝”)引入美术课堂,通过“非遗+美术”的形式推进美育工作,也让师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厚植文化自信。学校围绕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精研“非遗”课程内容,围绕掐丝珐琅的历史缘起、艺术形式、技术特征等核心内容设计靶向精准的校本教材与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今的交融、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艺术素养。

学校创设了丰富的活动形式,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专业授课;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七彩珐琅”工作坊的资源配置,对制作材料进行适宜改造,探索出用铝丝代替金银丝、用颜料代替釉料、用吸管代替点蓝工具等方法,不仅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要,还通过废物利用实现美育与环保教育的融合。

实践向“时尚”出发

为拓展“非遗”内涵、提升美育实效,学校守正创新,在掐丝珐琅课程中突破时空的边界、学科的壁垒,设计出一系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课例。“神话传说”是孩子们最喜欢绘制的图案,老师因势利导,选取《山海经》里的瑞兽作为创作题材,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运用卷、贴、压等手法设计不同的动态场景,以个性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判断、收获美的生成。除了画作之外,学校还将非遗民俗与现代生活结合,开发出冰箱贴、纪念章、发簪、书签、杯子等充满趣味的掐丝珐琅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性。

传统工艺制作更需要学生接触式观察和沉浸式感知。随着《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的发布,学校将继续探索掐丝珐琅传播新样式,在更多具体环境与活动中开展美育实践,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厚源泉,浸润学生生命,促进健康成长。

成都市城厢中学校

“体育走班” 学生更爱运动

前不久,成都市高中“双新”体育走班模块教学研讨会在成都市城厢中学校举行。城厢中学以《基于个性,发展专项的高中体育走班模块教学》为题,分享了学校体育教学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受到现场全体观摩教师的一致肯定。

项目设置个性化

2022年,城厢中学成为成都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科基地(体育学科)。借此“双新”改革契机,也为夯实艺体特色建设,学校开始体育选项走班模块教学的探索。经过多方调研、认证,最终确定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搏击、健身操、体操、网球为全校学生选修项目;田径、篮球、足球、体育健康知识为必修项目。选项走班打破传统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想学的体育项目,学校再为其提供“专属”课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

为保证选项走班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包括项目设置、选课原则、选课方式、班级要求、评价方式和教师分配等。学校还给每位学生制作了项目表,对所有必修、选修体育课程的训练内容、教学形式、预期效果、任课教师等作了详细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所选项目,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

评价方式多元化

“向右侧蹬跨步时,身体重心先移至左脚上。”学校体育馆里,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后场高远球。这堂羽毛球专项课有4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高一5个班级,他们因相同爱好一起“组班上课”接受专业训练,结交到更多小伙伴。“自己选的项目,上课的时候特别带劲。”一名学生说。

体育走班不是简单的“兴趣重组”,而是更精准化地教学。在班级组合上,学校按年级对各班各项目选课人数进行统计,力争做到每一个项目班人数均等和男女比例合理。在上课方式上,采取必修和选修两节连堂,全校体育教师分学生选修模块同时授课。同时创设项目走班“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完善“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模式。在评价方式上,从单一的教学评价向多维度、多链条的“过程性+终结性”评价转变,鼓励学生快乐参加体育锻炼,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健健康康成长成才。

陈茵 舒伊刚/文 图片由学校提供

--> 2024-06-14 ——青白江区体育美育融合创新发展 1 1 成都日报 c133735.html 1 以体育人 以美化人 促进“五育并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