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高考结束,高考志愿填报工作也拉开帷幕。
日前,某网红机构3小时“收割”2亿元的消息冲上热搜,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被更多人关注。
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机构冗杂、标准不一,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虚假宣传、服务质量差等投诉频现。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火爆
“春节后就有很多参加2024年度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来找我咨询高考志愿填报的事情。6月9日高考结束后,人数就更多了。”河北的齐先生(化名)说道。
按照行业内的说法,齐先生是一名高考志愿规划师,或者叫做高考报考指导师。齐先生表示,每年大概需要服务二三十名学生,每名学生收费从四五千到上万元不等,不同的情况和需求,价钱也不一样。但“一个夏天,赚个二三十万没有问题。”
其实,像齐先生这种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人和机构,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近年来也迎来飞速发展。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8.8亿元,2023年达9.5亿元。
最近,某网红机构推出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产品,据称推出后3小时就被抢购一空,瞬间斩获2亿元,可见当下市场之火爆。
绝大部分机构承诺百分百录取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众多,大小规模都有,线上线下并存,服务形式又分为多对一、一对一和一对多。此外,还有的机构以视频课程作为主要卖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求,收费标准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几乎所有机构都宣称成功率为百分之百。至于学生对被录取学校是否满意、会不会存在高分低报等问题,很多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填报方案会结合学生意愿,同高考志愿规划师商量评估后确定。如果学生坚持己见,那么机构将不会对最终结果负责。
“其实这里面也有方法,比如河北省现在一共可以报96个志愿,各个批次的都有。在志愿填报时冲击好学校、稳住基本盘,最后再来个兜底,那么基本上就不会出现滑档、退档现象。”有工作人员说道。
如果学生未被录取,大部分机构承诺将会退款,但具体条款又存在不同。
服务机构问题多发、诉讼频现
以高考志愿作为关键词在某投诉平台进行搜索后,出现几百条相关投诉信息。诸如未被填报的志愿录取、服务缺乏专业性,甚至购买完服务后联系不上机构等问题很多。
此外,因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产生纠纷而进行诉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2022年高考前夕,江苏的张某父女与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支付20000元咨询服务费后,该公司指导张某父女进行了志愿填报,但最后未被任何高校录取,于是双方对簿公堂。
湖南某学生家长为填报高考志愿,向一家咨询公司进行咨询,该公司告知其有八成希望可以被某学校录取,于是家长支付报考指导培训费50000元。结果该学生最终并未被所报学校录取,双方诉讼到法院。
2023年,教育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并公布了其形式特点,包括“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和“假借咨询服务名义进行诈骗”。教育部表示,有的机构声称“百分之百保上”“一分不浪费”,但实际上为了提高所谓的志愿填报成功率,鼓动考生填报较低分数即可录取的高校或专业,损害考生的正当权益。
行业需统一标准、规范发展
“有些机构不太会考虑孩子的兴趣、专业,能被录取是其考虑的主要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确存在市场需求,但目前有些机构更多是在靠信息差赚钱,对教育行业缺乏了解,从业人员专业性欠缺。甚至有些机构为迎合家长的焦虑心态,所提供的学校和专业并不适合学生未来的发展。此外,目前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些机构存在虚假宣传、虚假承诺的现象。
因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的监管,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
那么,家长和学生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律师建议,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家长和学生如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填报,需要辨别机构真伪,并要求对方提供详细的服务流程和评估报告,确保对服务内容和效果有清晰的了解。
苟博程律师特别提醒,在签订合同时,应在合同中明确所报具体学校和专业,约定清楚违约责任。如发现机构存在虚假宣传、隐瞒重要信息等欺诈行为,家长和学生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并可依据民法典的规定,主张撤销合同,要求赔偿损失。
据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