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6月19日

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 增强枢纽通达能力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城市与外部的关联大幅超越现有尺度,枢纽带动、网络链接、要素运筹功能日渐成为城市竞争优势的核心构件。面对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和国际环境深刻调整,成都要深度嵌入全球经济循环、更好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破解内陆城市转型之困,应当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全方位整合通道资源、提升集散效率,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加快形成国际竞合新优势、开放发展新局面。

聚焦“四向拓展”提升设施通连度

通道是开放的基础性、先决性条件。近年来,成都全力推动构建多层次开放通道体系,城市枢纽节点地位和战略链接能力显著提升,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近3万列,连通境外112个城市,成为亚欧大陆桥上运输最稳定的“钢铁驼队”。随着“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持续深入,成都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历史性跨越,融入全球的“血脉经络”更加顺畅。

要围绕服务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优化“四向拓展”铁路网络,形成连通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突出南向,深度融入中欧班列南通道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贯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通道,协同打造“霍蓉渝昆”物流通道,积极推进成渝铁路成隆段扩能改造,提升至北部湾港口出海铁路通道能力,做强中老泰马、澜湄蓉欧等特色快线品牌,打通成都至东盟十国铁铁、铁海联运国际通道。强化西向,加快成都至西宁铁路、川藏铁路等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成格铁路,以新疆、青海、四川、云南为通道主体,构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连通欧洲、中亚和东南亚的全陆路物流通道,推动西部地区与欧亚大陆各国建立更加紧密、更具韧性的经贸联系。优化东向,扩大“148”高铁出行圈,全力保障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建设,畅通经川东北至长江经济带的铁水联运通道,积极开通至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班列,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铁路,打通连结长三角、珠三角等的东向通道,辐射日韩、美洲及港澳台地区。畅通北向,加快建设成都至兰州铁路,构建通往西北地区的快速铁路大通道,拓展成都—西安—华北地区铁路通道,畅通连接京津冀的高速铁路大通道,稳定开行至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国际铁路运输通道,有效覆盖独联体国家,积极参与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建设。

聚焦“四式联运”提升衔接协同度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细化,国际和区域间经贸交流逐步深化,对流通的高效率和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深化空铁公水“四式联运”,提高综合运输服务质效,成为决定枢纽能级的重中之重。

要充分发挥成都区位优势、多式兼具优势和开放型经济优势,完善联运产品和提升联运服务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协同发展、高效节约。积极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深化“两场一体”“客货并举”协同高效运营,加快恢复欧洲、北美等重要国际(地区)航线,稳步拓展非洲、中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航线,积极争取航权和时刻资源,加密重要航点航班频次,持续完善旅客、货物“空空中转”流程,大力发展国际分拨、国际通程航班、出入境旅游包机直航等业务,积极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网络。加快建设国际铁路枢纽,统筹推动中欧班列(成渝)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互联互通,布局建设省内“一港多站”组货基地,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共建物流集散基地,在区域性集散中心组建、海外仓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构建“陆上丝绸之路”网络,着力形成综合交通优势。持续增强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深入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深化“交商邮供”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建设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深入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拓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应用,积极发展“海运+冷链班列”海铁联运模式,完善多式联运前置货仓布局,支持建设国际公路货运中心,协同重庆果园港、成都龙泉公路港共建内陆无水港,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促进社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鼓励发展无人机同城即送、跨城急送等低空物流新模式,大力培育航空超级承运人、基地货运航司、铁路货代头部企业等高能级平台型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产业与适空适铁产业双向赋能。

聚焦“四流汇聚”提升流量集成度

通道就是“管道”,做优通道就能做大“流量”。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层次和领域,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全球性资金、前沿性科技的磁效应、场效应,促进高端要素资源不断优化组合、产生化学反应、孕育新生事物,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导权。

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把巨大“流量”带来的巨大附加值留下来,把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优质资源沉淀下来。增强人才要素吸引力,加快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开展海外引才行动计划,采取“全职+柔性”方式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人才,探索构建海外科技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在蓉高校与境外知名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争取国家技术移民试点,全面集聚各类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打造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增强信息要素交互力,加快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争取布局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功能,做强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布局建设高能级算力调度中心,着力提升国际区域通信网络性能和算力服务能力。增强技术要素集聚力,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探索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构建完善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的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体系,依托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探索建立常态化技术转移协同机制。增强资本要素运筹力,拓宽吸引外资渠道,鼓励在蓉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等形式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动更多跨国公司在蓉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功能性机构。构建“大区辐射+点状布局”的海外驻点招商体系,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

聚焦“四维支撑”提升合作紧密度

如何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通道流量”向“经贸留量”转化,是全球门户枢纽城市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重点要依托开放枢纽网络完善、关键设施前瞻布局、功能服务平台建设,在要素资源高度集聚、产业集群充分孕育、市场主体深度互动、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基础上,形成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超大城市特有的经济形态,推动核心功能在量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要通过构筑链接全球的交通网络、辐射世界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使成都逐步成为全球创新产业体系的“辐射源”、全球城市网络的“控制点”。立足增强“辐射力”提高服务型经济能级水平,主动对接全球产业变革、科技创新、贸易往来和资源配置,全面推动“三中心一基地”支撑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化拓展,聚焦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辐射半径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优势的服务型经济,不断提升成都服务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立足增强“聚合力”做优总部型经济核心功能,大力吸引具有实体性功能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成都,支持在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升级为亚太或全球总部,积极培育具有根植性的新生代总部型企业,支持总部企业加强跨区域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立足增强“连通力”拓展开放型经济链接广度,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鼓励企业构建全球供应链分销网络和海外仓,推动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等深度融合发展。立足增强“承载力”放大流量型经济溢出效应,充分发挥成都新经济基础扎实、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量型经济,打造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场景实验室,促进各类流量在集聚、重组、整合中激活能量、放大价值。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 2024-06-19 1 1 成都日报 c133943.html 1 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 增强枢纽通达能力 /enpproperty-->